返回

神仙下凡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百零三章 大恨之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能十分准确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亲自证悟,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比如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到水里。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台计算机,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说:“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数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

    佛陀(budd)。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的音译。

    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智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开导众生觉悟)、觉行圆满(彻底的觉悟,究竟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陀

    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数。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遮那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佛有三身:既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但,佛陀,这个词还有更深的含义。如果一定要对“佛陀”这个词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智慧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

    勇公子心想:几百年后才降世?勇公子一听觉者要几百年后才降世,不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