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灏以一句知识不分高下,隐隐间掀起了新式教育与传统四书五经的对立。
林道静非常非常喜欢现代,这与诗情画意的诗词歌赋不同,因为新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新式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等新的体裁,并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以结构组成上,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更加的令人爱不释手,也更加的通俗易懂。
当然,还远不能和五四之后的革命相比,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阅读习惯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白话文小说诞生在明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后世人只要接受过普及教育,阅读四大名著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阅读下宋代之前的作品就清楚了,那完全是两个世界。
五四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体现了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徐灏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使再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只被士绅阶层所垄断的文化,必须被打破。不然,他何必费心的做这些事呢?
文化才是真正推动一个民族走向近现代的根本,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中国的后来是不敢想象的。
除了,林道静最喜欢的是音乐,无论走到哪,总是随身带着一堆乐器,故此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琴箫仙子”。
每当下课之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凉亭里,吹着,弹着。这时看见她的人,都有些惊讶于她那双忧郁的眼眸会忽然流露出喜悦的光芒,也只有这时候,过于沉重的神情才显出了孩子般的稚气。
马车在颠簸的路上慢慢走着。随着距离家越来越近,她的心也一刻刻更加的沉重不安,母亲凶恶霸道的往事时时在她眼前浮现,不自觉的身上微微发抖。仿佛怕被人抢走似的,她用力抱住了怀里的竹笙。
可是当她下了车,走进母亲的房门。情形却出乎她的意外。许氏正在接待客人,见她回来了,亲热地拉着她的手,笑道:“姑娘,好女儿,路上热吧?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他们都在称赞你读书读得好呢。”
林道静红了脸,向客人们道了万福,羞涩的笑了笑。
“这位是胡知县。”许氏指着坐在上首的消瘦男子介绍,“这是小女道静。”
看着许氏眯着肿眼对男人恭顺的模样,道静心里突然感到了不自在,于是她赶快扭头朝自己屋里走去,再也听不到母亲后来又说了什么话。
此后她在家里住了下来,并且参加了师范大学在北平设的入学考试。
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但一想到家里进进出出的男人,五十多岁的许氏整日里打扮的花枝招展,动员妓女出身的小妾和男人互相,甚至公然留宿,向达官贵人献媚的丑态,心里又难受又讨厌。
半年过去了,耽误了入学的林道静产生出了绝望情绪,每天不言不笑,独坐屋里发呆,一如从前她的生身之母。
这一天,许氏好像分外高兴,带着道静去街市的商铺里买了一件辽东白纱长裙,一双白缎子布鞋。
许氏一定叫她买最漂亮的好衣料,而她却很执拗,固执的永远选择白色,许氏没办法,只好依了她。
晚上,许氏又准备了她最喜欢的菜肴,吃完了,连同她的弟弟,母子三子一块坐在床边说起闲话。
许氏说道:“闺女,你父亲那老东西跑得没影了,咱家的产业也没了,剩下咱们一家子妇孺。你兄弟年纪还小,也没你好学的本事,咱娘儿们今后可怎么过活呢?”
说着说着,许氏流下了鳄鱼般的眼泪,道静低下了头,说实话,这个家即使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家,再说近几年家里对她也着实不薄。
许氏反过来抚慰她:“好姑娘,不要难过,只要听娘的话,保管咱们有吃有穿,你也还能去上学。”
无疑击中了道静的软肋,许氏咬着指甲笑道:“静儿,你究竟愿意嫁个什么样的丈夫呢?也让娘提前有个准备。”
半响,道静低着头没出声。
“说啊,在问你呢。”许氏有些急了。
“娘,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事。”道静也急了,“您不是允许我继续念书吗?我求您别再提这些事了。”
许氏忍住火气,皱着眉头道:“你说的好没道理,老娘十六岁就嫁给了你爹。再说,成了亲并不妨碍你去念书呀,那学校都是女人,夫家想必也不会挑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