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凡的明穿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百五十三章 在哪里?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殿烧成了灰烬。

    大本堂里,徐灏注视着朗朗读着名篇的王族子弟,他一直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轨迹,但教育改变不了人的本性。

    所以徐灏对推广普及识字率的兴趣,要远大于给眼前的王族们教书。即使朱高炽三番五次的要求,他依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像个隐形人似的,从来不授课。

    今年已经八岁的朱瞻基坐在最前面,模样很英俊,有些像其祖父朱棣,自小读书非常认真,另外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骑射武艺。

    朱瞻基的表现毫无疑问深得满朝文武的赞赏,小小年纪就已经确立了无可动摇的储君地位,这令朱高煦大为沮丧。朱高燧妒忌的要死。

    徐灏至今还记得当年朱瞻基出生时,日夜忧心的朱棣显得非常开心,正因为孙子的诞生让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变。

    历史上朱棣之所以选择长子继承帝位,很大原因就出自朱瞻基身上,徐灏对此深信不疑,如果他有小小年纪即懂得严格要求自己,文武双全的孙儿,那么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把孙子定为继承人。

    朱高炽对拥有如此出色的儿子倍感骄傲,满朝文武都认为太子一定会是合格的储君。而这方面徐灏很羡慕朱高炽,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也非常不错。很聪明很懂事,也因此并不忧心于朱高炽的健康,朱瞻基无疑会是个出色的守成之君。

    同时也有些忧虑,少有主见的朱瞻基能否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将来会不会因为理念不同而和自己产生冲突?

    相比朱瞻基的一枝独秀,王族第三代不可避免有朝着纨绔子弟发展的倾向,一个个嘻嘻哈哈不喜欢读书,徐灏懒得去管他们。

    朱高炽这些年和徐灏一样没有女儿,次子朱瞻埈是贤妃李氏所生,三子朱瞻墉是皇后张氏所生。就好像比赛一样。贤妃李氏又生了皇四子朱瞻垠,皇后随即也生下了皇五子朱瞻墡。

    皇六子朱瞻堈则是顺妃张氏所生,刚满一岁。如今贤妃又怀了身孕,由此可见朱高炽房事之频繁了。

    明朝初年的风气相对开放。学堂中往往有女孩子入读,只要父母赞同,民间也不以为许,就算直到明末也有男女一起读书的例子。当然是在十三岁以下,到了十三岁就不方便在和男孩子一起读书了。

    大本堂里也是如此,王族谁不想孩子和太子搞好关系。没有适龄的儿子那就把女儿送来,是以一侧坐着七八个女孩,大多是公主家的闺女。

    下课时,大儒转身走了,朱瞻基走到坐在院子里的徐灏面前,恭敬的道:“请问叔叔可有空闲,侄儿有些不解之处想要请教。”

    徐灏把手里的孤本放下,直言不讳的道:“请教学问那就免了,我的才学连给先生们提鞋都不配,倒是历史杂学可以探讨一下,你坐。”

    “是!”朱瞻基在徐灏面前不敢拿捏身份,规规矩矩的坐在一边,背部挺得笔直,要知道他亲娘一向把徐灏当亲弟弟看待,和他老子的关系更是没话说,整个天下也只有眼前的叔叔敢对着帝王发火。

    徐灏笑道:“有张有弛方是学习之道,你太过少年老成了,偶尔淘气淘气也未尝不可,当年就连你爹都和我没事掏蟋蟀,在这里斗鸡走狗,没少被高皇帝狠狠处罚。

    那时动辄闯了祸罚我们跪在乾清宫外,我们就收买内侍在膝盖上垫着软垫,偷偷喝酒吃肉,有一次高皇帝叫我们进去问好,闻到了酒气,气得罚我们整整跪了一宿。”

    朱瞻基笑了出来,说道:“侄儿不明白为何叔叔会提倡开放海禁?很多百姓出海劫掠地方,迁居外国不效忠于朝廷,商人通过交易赚取万贯家财,建造华屋穿戴丝绸逾越礼制,岂不是有悖于高皇帝的祖制?”

    徐灏点点头,说道:“处理国事要因地制宜,当年大明立国百废待举,逆贼盘踞海外勾结倭国骚扰沿海,是以先帝下旨禁海。而时至今日大明水师荡平了海外余孽,封锁了倭寇的必经之路,而百姓繁衍生息,想福建广东等地的海民世世代代靠着大海为生,当地土地已经不足以养活所有人,不让海民出海打渔或经商,岂不是相当于不让农民耕地,商人做买卖嘛?百姓活不下去岂能不出海逃亡,为了活命沦为海盗,怕牵连亲戚便化妆成倭人,所以海禁不但不能杜绝倭寇,反而会使得倭寇越发猖獗。”

    朱瞻基似懂非懂的静静听着,徐灏又说道:“从秦朝以来,历代王朝从来没有限制过出海,贸易能促进经济,我朝一年的赋税远少于南宋时期,把税赋的重担压在靠天吃饭的农民身上不可取。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不应该歧视商贾和工匠对国家的贡献,当然商人确实善于投机取巧,得做些约束。

    太祖皇帝打下了了稳固根基,到了我们这一代焉能不承上启下?包容四海的大明岂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至于百姓迁居海外那是人们的自由,你虽然将来会继承帝位,但我想你得改变下观念了,这个世界一直在朝前发展,海外并非是蛮夷之地,一样有着不亚于我中国的文明。我可以直接告诉你,安南倭国等许多国家都自称皇帝,刚刚病逝的西域帖木儿建立的帝国比我大明疆域还要广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