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偷腥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七章 鱼老爷子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施良这位空降市委书记准备放新官上任第一把火,昆州市官场将要进行一番新的洗礼时。

    京城国际机场,从滇南格里拉市的客机缓缓降落。

    一个漂亮的女人出了机场,急冲冲上了一辆挂着北a车牌的奥迪,车子很快发动,开往京城军区总医院。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华夏国内目前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大的老首长出院,从红军开始,参加了共和国每一场战役,在每一场站以上都立过功,第一批军衔制时被授予上将的老人,从住院手术到出院,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这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人能扛到现在,确实不易。

    整个过程中,除了几个直系亲属,老人谁也不想见。

    一直急着见爷爷的年轻女人进了医院,恰好在医院门口碰到刚刚出院的爷爷,老人见到风尘仆仆赶来的孙女,终于舒展了眉头。

    老人随着千里迢迢赶来的孙女坐进了京v02打头的奥迪a6,只要略微对车牌知晓的人,就知道京v02这个号段开头的车牌意味着怎样的身份,京v019至京v028这个号段之内,可都是大首长的车。

    老人看着坐在旁边的孙女,心想在鱼家所有第三代中,也只有这个傻丫头会这么陪着自己这么一个讲话都费力的老人,也只有她会耐心的给自己读报纸。

    车子在军委家属院停下。

    武警门卫见到这两奥迪a6,敬礼立正,手势一致,快捷迅猛,腰板挺得笔直,他们都知道这辆车子里坐的是一位给曾经给国家做过无数贡献的老人,没有这些老人,就没有如今安定的家园。

    对这位老人,他们打心里敬重!

    车子缓缓的停在一间老式四合院门口,老一辈的人,不习惯高楼大厦,他们更喜欢的,是这种亲热大自然也更人性化的四合院。四合院冬暖夏凉,比起每天都要开空调的楼房,更适合养身。

    鱼小安扶着步子颤颤巍巍的老人走了出来,老人手里拄着一根很普通的拐杖,身上穿的是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小时候住在大西北农村老家,家里穷,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他在家里是最小的。那一年大旱,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每天都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也没钱,上不起私塾,五岁便独自上山挖野菜,大旱那一年他有七岁,野菜都被挖完了,家里实在一点米也剩不下,最后无奈之余,他父母只有把十八岁大的哥哥卖给了大户人家,换得二十斤大米。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换得二十斤大米,这是什么样的等价?不过,二十斤大米,哪里解决得了剩下的七张嘴,只坚持了一个星期,那二十斤大米就见底。可是,距离来年的收成季还有半年时间,他清楚的记得,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但为了生计,父母还是又卖了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最后家里只剩下三口,凭借着换来的五十斤大米,加上大晚上不睡觉赶在别人前挖野菜,一天一天挨下来,终于熬到县城里的救济粮,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家里的靠山父亲倒下,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才抓来两副中药,父亲吃了无济于事。他清楚的记得,父亲在床上熬了二十五天便走了。可是,厄运还未结束,为了生计,母亲带着十六岁的哥哥去石场干活,这一次偶然事故中一块巨石倾倒,砸向母亲,哥哥为了救母,压在巨石下一命呜呼,母亲砸断了双腿,最后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之后也没幸免。从那之后,只剩下十二岁的姐姐和七岁的他相依为命,十二岁的姐姐带他去了县城,姐姐替人家做工洗衣服,没有工钱,一天早晚各一个馒头。姐姐得到馒头之后姐姐分给他三分之二,她自己吃剩下的三分之一。就这么一直挨了三年,姐姐十五岁的时候,出落得漂亮,被大户人家的公子看重,做了人家的四姨太,他们不再为吃喝发愁。最终,就这么过了三年,他十三岁的时候,一次偶然参加了红军。就这么颠沛流离,一直到解放他才有机会回老家,可惜那个时候,那家大户人家早已易主,姐姐也不知所踪。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即使成了地位崇高的首长,他一直保持着朴实的作风,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会剩下半粒。衣服永远是那两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老人小时候家里的经历,没有告诉过老婆,没有告诉过战场上的生死兄弟,没有告诉过儿子女儿,他只告诉了鱼家最小最漂亮的宝贝丫头。

    老人告诉鱼小安曾经小时候的经历时,听者鱼小安更是哭得稀里哗啦。在此之前,她不知道爷爷小时候竟然有如此悲惨的遭遇。鱼小安脑海中一直记得,爷爷在最后,说了一句:“我想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了。”时,在鱼小安心里一直都是英雄的爷爷落泪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鱼小安却不知道,这是老人自从参加红军以来,八十多年以来第一次落泪。即使当初在战场上,看着战友的身体被炮灰掩埋时,他也只是红着眼睛,不要命的往前冲。他最记得当年相依为命的姐姐和他说过的一句话:小弟,男人不能哭,再怎么苦都不能哭。

    鱼小安搀扶着鱼老爷子,走进了四合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