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洪烛散文精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辑 谁是明王朝最著名的守陵人?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实,那十几位皇帝,真值得他这么哭吗?完全是镣铐般的忠君思想在作怪。

    被罢黜的先帝们,已无法领他的情了。

    他是这样哭崇祯的思陵:“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殇。上无宝城制,周币唯砖墙……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其实崇祯不过是一个无能的吊死鬼。其尸骨被几位当地士绅从煤山的“罪槐”上解下,装在合伙凑钱买的廉价柳木棺里运至昌平,草葬在早夭的贵妃田氏墓地。曾经横征暴敛的朱明王朝,到最后,连一副好点儿的棺材板都买不起。还要靠慈善家的怜悯与捐助。

    也算是报应吧?

    东郭先生们呀,对待这一吃人的家族,其实大可不必心软。

    无论旧的皇帝抑或新的皇帝,死的皇帝抑或活的皇帝,终究是兽性的。难道忘记被他们敲骨吸髓的时候了吗?血都快要被抽干了,干吗还要为之掬一捧泪呢?

    李自成破居庸关、陷昌平,先占领了明陵,然后才撞开北京城、逼死深宫大院里的崇祯。如用下象棋的行话,可谓狠狠“将”了大明王朝一“军”,皇帝都被“将”死了,连祖坟也遭到践踏。黄泉之下的朱棣诸辈,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搜刮民脂民膏塑造的陵墓,自己的丰碑伟绩,会被一群自陕西涌来的“泥腿子”踩在脚下。可见没有什么是不朽的。“明崇祯末昌平诸陵为李自成残毁。不独龛帐全无,神主亦不知何时被人窃去。”(见乾隆的御诗原注) 李闯王纵马在皇家的祖坟奔驰,一定充满了复仇的快感。这是历朝历代的造反者所憧憬的。我是如此认为的:只有暴君才能培养出暴民,只有暴政才能引发出暴动……李自成虽损坏了一些文物,我从感情上还是可以理解的,还是要替他辩护。至少,这是对独裁的王权必要的警告。给皇帝提个醒儿:即使为了自身的安全与清静,请勿扰民,更不可施暴!

    否则,所有的皇帝还不全像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头台的路易某世那样无法无天,大言不惭:“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煤山(今景山),是崇祯的断头台——他聪明之处在于提早自缢了。他的死,回避了观众,也就减少了几分羞辱。崇祯绝对预料不到朱明的千秋基业会毁于一旦,他生前未来得及替自己挑选陵址。只好借田妃墓为其葬身之地。陵前的神功圣德碑,尚是清朝皇帝替他树立的(惺惺相惜?),碑文自然也是补写的——其实,这败家子有何功何德可书?在十三陵中,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犹如落日之苍凉。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 亡国之君,确实应该在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了。后世的帝王,更应视思陵为警戒:凡事皆应三思而后行——否则会死得很惨的。可惜,大清王朝虽曾给思陵立传树碑,并未真正地汲取教训。其结局并不见得比大明好到哪里。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两度使皇帝(咸丰与光绪)落荒而逃,真够窝囊的。至于昏庸的慈禧太后(中国特色的埃及妖后抑或叶卡捷琳娜女皇),不只对亡国负有罪责,而且俨然已卖国了——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款,签署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等于把祖传的长城都卖掉了——长城这一威武、尊严的概念已名存实亡,长城在晚清,纯粹是消极的摆设……

    十三陵是十三位皇帝的阴阳宅。也可以说,是他们死后所拥有的地下皇宫——另一种意义上的紫禁城?

    他们终究要搬这么一次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