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人》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在诗歌史上拥有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但人们对于他的了解恐怕还停留在小学课本里的那首《咏鹅诗》上。
其实,他的一生就像是滚滚奔流的大江上的一朵浪花,它生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一个喑呜叱咤的人生。
他怎么会叫骆宾王这么一个怪名字呢?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他们为了小骆将来能有大出息,能够做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他们爷俩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夜,翻烂几百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观》中发现一个好句子:“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错,词句俱佳,因此高度浓缩这句话,给小骆起了这个名字——骆宾王,字观光。
短短的三个字包含了祖父两代人对小骆的殷殷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小骆天生聪明毓秀,对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能感同身受。从小对世界的细微而敏感的观察造就了小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再也不是常人所见的那样,而是赋予了强烈的自我的色彩。
时间如逝波。
转眼小骆已经七岁了。有一天,爷爷的一位好友远道来访。有朋自远方来,爷爷忙得不亦乐乎,亲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
爷爷向老友介绍了自己的爱孙小骆,说小骆诗文写得棒,人虽小可心思细腻,做出来的诗常常是别人想不见道不得的新感觉。
老友似乎太相信,怎么大点儿的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诗?做爷爷的未免太下作了,替自己的孙子吹牛皮。
宴席散了,爷爷带着小骆陪老友在田庄上闲逛。老友从城里来,哪见过如此幽静恬淡的田园风光,走一处便啧啧称赞个不停。
他们一行来到一个池塘的边上,看见一群大白鹅在池里优游嬉戏,有的引吭高歌,有的逐水嬉闹,有的一动不动,静静地注视着水里的自己的倒影。好可爱的一群白鹅啊!再衬上这碧水悠悠的池塘,斑驳扶疏的树影,当真是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彩画。
老友心旷神怡,忽然突发奇想,老骆不是吹嘘自己的孙子能做诗吗,何不借眼前的美景难为一下他?老友把小骆拉到自己身边,用手一指池塘里的白鹅,孩子,你能把眼前这一幕白鹅戏水的美景做成一首诗吗?
小骆凝视着眼前的白鹅,心头略作沉思,随口便吟出一首诗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声音琅琅尚未脱稚嫩之气。
老友一听,刚才怀疑的心态立即打消了。这诗做得妙啊!短短十几个字,把眼前的景致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要不是亲见,谁敢相信这是一个七岁顽童做得?老友心底折服,将小骆呼为神童。
曲项向天歌,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正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
骆宾王的一生可谓坎坷不顺,壮志不酬,但他没有被蹇促的命运所打倒,他勇敢地做出了抗争,而且毫不畏惧的迎接失败的降临和悲剧的发生。
他就是那只白鹅,污泥难染其白,恶波难阻其浮,始终高昂着脖颈向着天空发出嘹亮而振奋的高歌。
骆宾王的遭际都清晰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高歌和悲歌也是时代变奏中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他的悲剧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和时代唱了对台戏。
骆宾王是初唐时代的人。发生在唐朝初年的一系列事件,有两件事情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二是武则天操持权柄数十年最终建周代唐。
前者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伟大的帝王——唐太宗,也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治世——贞观之治,创造了一个令后世无比憧憬和向往的时代。但对于后者,人们的感情就变得复杂得多了。
比起那个孱弱无能的高宗李治,武则天的统治给历史带来了进步,她能够娴熟的料理帝国事务,使帝国的前进方向更加精准,为继之而来的开元盛世铺好了坚实的路。从这种宏观的意义上来讲,武则天同样是个伟大的帝王。
但在微观方面,却有许多人的命运因她而改变,尤其是那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文人的命运。由于武则天的政权不是好来的,因此私底下嚼舌头的人比比皆是,她为了巩固既成事实,不惜大开杀戒,实行血腥的恐怖政策,不计其数的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骆宾王最终选择了做武则天的敌人。
骆宾王求仕的过程艰辛而痛苦。他没有如理想中所想的那样高中状元,也没有如祖父所期待的那样观察民情,辅佐君王。
由于他的正直的性格和孤傲的才情,不肯折节巴结权贵,还遭到同僚的妒嫉,日子很不好过。最后只能混到道王府内做一个小小的幕僚。
道王叫李元庆,是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