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杀邺城周围的胡人,三日内
死者达二十几万。弃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至此羯族从中原绝迹,只有少量羯族因在外充当其他
胡族的雇佣军得以幸存)。后号召屯据四方的汉将,共同起兵,对迁到中原地区的数百万胡人展开大屠
杀。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各自想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
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胡人
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中原胡人死伤殆尽,四方胡人皆惧,相约攻击冉闵的军队,冉闵与李农商量后,暂时将大本营
迁至洛阳。面对四方胡人的攻势,李农和诸将大多建议冉闵称帝,定名分,安民心。但冉闵牢记父亲和
师姐的教诲,不忘正朔,提出:自己的父亲一直以晋将自居,所创基业理当归于东晋。冉闵大会中原义
军首领、堡主及群臣,宣称:“我等本是晋人,今晋室犹存,愿与诸君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各分封
牧守公侯,诸君以为何如?”诸人有支持的,但包括李农、申钟,胡睦在内的大部分朝臣都反对降晋。
李农劝道:“将军虽有一片赤胆忠心,可东晋未必有容人之量。”冉闵不从,遣李农携表奏报晋廷,晋
朝大臣中除恒温等少数人认为应趁北方战乱,胡人势微,联合冉闵进取中原外,大部分官员都认为冉闵
是乱贼,置诸不睬。李农被囚大牢,气急攻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至玻豪于牢中。冉闵闻讯,悔恨
不已,常叹息是自己杀死了李司空。出于对晋室的失望,冉闵终于在北方百姓拥护下称帝,国号大魏,
恢复冉姓,史称冉魏。称帝后的冉闵对东晋仍没有完全死心,曾遣使到长江边,临江告晋曰:“胡逆乱
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奈何东晋始终不应,冉闵只能独自面对四方胡虏的反扑。
作者语:受父亲和师姐的影响,冉闵一直视东晋为正朔,一生未和东晋开战,即使是后来东晋进攻
河南、山东,以招降或武力方式向北推进,冉闵也未向东晋开战。
如果东晋有进取的国君,即时调用有意匡复中原的恒温等人北伐接应,或西进关中(冉闵曾请东晋
发兵接应起兵响应他的关中百姓),中国本有望早日结束这之后三百年频繁混战。可惜,历史终究无法
假设,等到恒温真正争取到北伐时,冉魏已亡。汉人在此后三百年间再无能力光复中原。
七、英雄末路
冉闵建国后,继续肃清了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残余胡族。冉闵对敌残酷无情,但爱兵如
子,体恤民情,深受下层汉人百姓和士兵的拥戴。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的英
雄。冉魏最强盛的时候,有士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声势之盛甚至超过了鼎盛时的后赵。
冉闵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尊崇礼仪,清定九流,不问出身,因才施用,儒学子弟得以在朝中施展才华,
命令简洁,政治清明,薄役轻徭,百姓感觉像是回到了魏晋之初。冉闵主政时期的所作所为让汉族百姓
们充满了希望。可惜这个希望不久就被慕容鲜卑彻底踩碎。没有战乱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
来到。
公元352年,邺城附近遭遇旱灾,冉闵不忍百姓受苦,散发军粮赈灾,然后带领八千步军、二千
骑兵到边境的安喜地区征粮。慕容恪得到情报,指挥各地二十万大兵四面集结,冉闵浑然不觉,在常山
与慕容恪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大军遭遇。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建议: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
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冉闵不纳。行进至廉台附近的树林里和慕容恪展开了决战。
冉闵和他亲自训练的死士,借助丛林地形的掩护步骑配合袭击敌人,慕容恪的骑兵竟然十战十败,士气
十分低落。冉闵的部队减员至七千人,而鲜卑每战必损兵数千尸横遍野。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闵到军营
里给士兵打气,并接受参谋的建议,经过数次血的教训研究出了针对冉军作战弱点的新式战法。于是,
慕容恪用骑兵将冉闵军引到平地去作战,埋伏了他发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铁甲连环马。
初夏的清晨,冉闵乘坐着朱龙宝马站在山头上,命令早已集结好的向山下的敌人发动最后的突击。
慕容恪的骑兵昨天已被冉闵杀破了胆,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下仍然不顾死活地围杀从山顶上冲下来的冉闵
步兵。一直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竟然毫无效果,冉魏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