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怕被老爹打死,陷老爹于不慈的罪名)。
舜到了17岁就志向远大,成了一名无业游动人员,卷着行李离家出外(也是因为爹妈不想再养他了)。他先是北上两百多公里,到了现在的济南市南郊历山,那时的济南还都是狐狸所居,舜看这里土地肥美,就挖了个半地穴的窝棚,开始种地。别的游民也跑来效法,第一年就初有收获。但是舜的身子矮,拉犁使不上劲,就改撒种子。由于步子小,舜撒的种子都比别人密,于是可能还尝试了分行栽培,并渐渐有了田垄。过了一年,人们开始为了田垄的界限归属而打架。舜给大家裁决,手段强硬刚忍,不服气的捣乱分子都混不下去而跑掉,留下一片齐整的垄亩,看上去井井有条。据说他还在这里认识了伯益(秦国人的祖先),俩人一起挖水渠,颇谈得来。
但是舜觉得种地不是他的理想,就告别恋恋不舍的人们的目光,离开历山。而这个历山,在后来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改名“千佛山”,山脚现有又有了山东师范大学。师大学生谈恋爱,常来千佛山。
舜又向东去了接近中原的雷泽地区打鱼,把丝绳系在箭尾上,射向水里的鱼,再一拎丝绳,把鱼从水里拎出来了(类似捕鲸)。由于瞳孔结构离奇,舜瞄准时候可以矫正光线在水和空气两种媒质中的传播偏差,往往歪打正着,每天都有十好几尾鱼的收获。于是大家都来抢他的。由于小时候挨打惯了,能扛住更多的挨打,舜誓死捍卫自己的鱼条,浑身伤血也不撒手,哪怕手里就剩半个鱼头,他的青皮精神很快镇住了大家。即使坏蛋也不得不佩服舜的意志力。他们殴打所不能夺走的鱼,舜在看他们确实饥寒的时候,反倒慷慨以鱼相赠,把他们感动地再也举不起拳头。一些曾把舜打得半死的家伙,都成了舜的好朋友,服气在他的脚下。于是人们都争先礼让,纷纷把风平浪静鱼又多的迴水湾让给别人,自己去湍濑急流发展。舜成为当地一面精神旗帜。
湖边的见识窄,舜向更文明的小城围一带迁移,去了西边尧帝所在的定陶附近,学习手工制陶工艺。他精制陶器,谨慎从事,不嫌苦累,俩手磨得都是茧子,不断摸索改进,即使老艺人也对他的产品啧啧称赞。在这里,他还遇见了另一个游民,叫做皋陶,后者也是陶器行家,舜喊他阿陶,由于东夷人崇拜凤鸟,俩人烧的陶器也多像鸟,立鸟扬着脖子,是好看的酒壶。他们还用高岭土烧制白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具的记录,是瓷器发明的前奏。
舜把自己的好手艺教给周围的人,大大提高了当地制陶水平。他还和皋陶外出贩卖,把当地陶器运往北边的山东鄄城地区,以物易物,买卖公平,碎一个赔俩。由于销路好,搞活了舜所在当地的经济。舜的事迹很快传到尧帝的耳朵,人们告诉尧帝说:“舜这个人虽然口不设言,手不指挥,但人们纷纷慕名前来依附。舜懂礼让,又有石头一样坚强的手段。号称舜呆过的地方,一年就集聚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遂为东夷的精神偶像,只要一呼,四周百应。
尧帝正好也私人爱好烧陶——“尧”这个字就是两个陶罐子放在台子上预备去烧的样子(甲骨文图片),说明他是个烧陶高手。尧帝甚至把他的大本营也叫做陶(山东定陶,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地,距离东夷族本土很近)。于是找来舜一起一起切磋陶艺。
大舜给尧帝表演了东夷人最擅长的蛋壳陶制作技术。首先选土严格,要用细腻纯净的粘土,其中绝不能含硫,经过多次淘洗,长期陈腐。然后把它像和面似的反复揉泥,比制普通的陶多花三倍以上的功夫,这样可塑性好。然后放在快轮旋转的轮盘上成形,每分钟80—100转,轮盘必须转动均匀,不然罐子就不圆的,所以要在盘地加上重物,叫惯性轮盘。再用小刀平进,像车床上的刀架那样反复把泥陶旋薄到只有一毫米,指甲盖那么薄!。车好后还要镂空雕刻出花纹,因为坯体极薄,故镂刻需十分细心,否则就把泥巴挤歪了。放到窑里烧的时候,热空气会把这个薄薄的陶吹歪吹倒,所以外边要罩上陶制的罩子。为了获得又黑又光亮的效果,选择泥土时最好是含锰的,或在烧窑时选择芦苇等含锰的燃料,烧成后不久即出窑,乘热打磨,即出来圆整光滑、黑泽光亮的蛋壳陶,壁壳只有一毫米甚至不到一毫米厚,还镂刻有美丽的花纹——竹节、波浪。
舜把烧成的高达一尺的蛋壳陶交给尧帝,尧帝拿在手中直觉轻巧异常,只有一个鸡蛋重,真是绝世精品,华夏族人多没见过。尧帝喃喃地说:“真是难得啊,用这样的东西装了酒给祖先上帝喝,一定爽。”
尧帝想采取以夷制夷的方略,如果舜可以拢络住东方之夷人,又向上效命于尧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省去我们一大桩的工作量。但是舜能效命于我吗。尧帝旁边的人说:“舜对他老爹和后妈倒是很孝顺的。一般孝顺长辈的人也习惯于忠于领袖,想来他也能效忠于华夏盟主您。”尧帝信疑参半,决定派两个女特务对舜进一步深入考察,就把自己俩如花似玉的大闺女娥皇、女英嫁给舜。
不是妄想吧!灰姑娘舜入赘了帝王家。结婚礼仪上的一切费用,新婚之后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