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绝对本源之零点风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到东京去!我们要血洗这座城市!(三)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 日本不是中国的朋友

    日本给中国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耻辱,可是中国依然把它当做朋友。在中国的电台上、报纸上、杂志上等等一切宣传工具上,以言论、校旱、诗歌、散文等等各种形式宣传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日两国是自古以来就存在友好交流的”等等论调。可是,中日两国实在毫无友谊可言。中国对日本的看法应当是:日本是我们的敌人,而且是我们的头号敌人,绝不是我们的朋友。

    日本在历史上得益于中国最大,可是它却忘恩负义地侵略中国,又使得中国受害于日本最大。这样,即使日本在1872年以前是中国的朋友,但在这年之后却绝不是中国的朋友。1937年到1945年之间,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造成了中国数千万人死亡,无数妇女遭到凌辱。这样,中国不但不能把日本当朋友,而且永远也不要把它当朋友,相反,要把它当敌人,且是头号敌人。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这好比你以前有个朋友,后来他背叛了你,并且杀害了你的父母,抢劫了你的家产,那么即使到死,你也不会把他当作朋友,相反,会把他当作刻骨仇恨的敌人,并且发誓要复仇。

    可是中国不这么做,他依然把日本当作朋友;而且从宣传的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深刻及时间之久来看,日本还是中国最好的朋友。这实在令人无法理解。谁能相信,这位最好的“朋友”却是伤害中国最大最深的人。中国像个修道的和尚,完全不会记恨别人,只知无限慈悲,无限宽容地对待一切人——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即使谁卑鄙地骗他,割他,污辱他,他也会毫不迟疑地原谅他。中国在这点上表现得毫无骨气,而且特别昏聩。他以非为是,以恶为善,以敌为友,抹杀了是非善恶标准。这是个懦夫兼蠢夫的国家。在中国的眼里,他永远也没有敌国;凡是国家,都是他的朋友。中国发明了一个绝妙的公式:国家=朋友。1840年至1949年间侵略中国,使中国在世界各国中遭受一场最大灾难的各个帝国(包括日本),现在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它们当作朋友,其实这些国家与中国又有何友谊可言?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根本不存在友谊。昨天大家还在谈论友谊,笑眯眯地握手,干杯,致辞,今天就成了敌人,互相痛骂, 撕杀。国家比人要自私万倍,无耻万倍。人有时还讲情义,还讲廉耻,会为了友谊而舍弃利益,为了脸面而不敢卑鄙行事。而国家与国家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国家会为了利益而毫不脸红地丢弃友谊。但是,这些话只适合去说其他国家,而不适合于来说中国。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是舍生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高于一切,她确实是认真地对待友谊的。中国确实是真心地把日本当朋友的,其中绝无假意。从中国的宣传来看,中国似乎要永远把日本当作朋友了。有人也许会怀着一线希望,说,中国总有一天会把日本当作敌人的。可是我要问,中国在受了如此蹂躏与侮辱后,还不把它看作敌人,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把它看作敌人呢?

    中日两国其实从未有过友谊。但中国人认为中日两国是有友谊的,并振振有词地拿出证据:因为中日两国有数千年的交流历史。可是要知道,这数千年中,中日两国有交流的人数不到两国的万分之一。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又不大需要交流的情况下,两国交流是十分少的。就中国人来说,绝大部分人连日本人的影子也没看见过,更不用说与他们交流了;现在也还是如此。交流的人如此之少,即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友谊,也不能说两国之间就有友谊。实际上,两国的进行交流的人也不一定就产生了友谊,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基于物质利益的。不要幼稚地认为,交流就会产生友谊。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也进行着交流,但他们之间却没有友谊,他们之间依然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所以很难说中日两国之间因有着交流就产生了友谊。

    友谊是二者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而在中日两国之间又何尝见什么火花?作为朋友的两方应当是这方有难,那方帮忙;同舟共济;互相尊重;绝不会有谁欺凌谁;甚至二者之间会谱写一首可歌可泣的友谊之歌:但所有这一切,在中日两国之间都找不到。

    在七十余年中,日本侵略中国,割占土地,勒索赔款,抢劫财产,屠杀人民,凌辱妇女,把中国像团子似的揉捏着,于是日本成了强者,成了优秀民族,而中国成了弱者,成了三等民族。日本人打心眼里看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奴性十足,软弱好欺,愚昧无知。日本经济比中国发达,科技比中国先进,这更增加了日本人自负的资本,他们在中国人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假如日本把中国当作朋友的话,是不会歧视中国的;朋友怎会歧视朋友呢?日本老板骂起他的工人时,说,你们不要像中国工人那么懒!骂人的方法很多,何必扯到中国头上来?可见日本人已养成了歧视中国人的心理积淀和心理习惯,要不然老板骂工人时怎么那么容易扯到中国工人头上来?假如日本把中国当作朋友的话,是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