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
置、支度、营田等使,仍赐名弘正。仍令中书舍人裴度使魏州宣慰,赐魏博三军
赏钱一百五十万贯。
弘正既受节钺,上表曰:
臣闻君臣父子,是谓大伦,爰立纪纲,以正上下。其或子不为子,臣不为臣,
覆载莫可得容,幽明所宜共殛。臣家本边塞,累代唐人;从乃祖乃父以来,沐文
子文孙之化。臣幸因宗族,早列偏裨,驱驰戎马之乡,不睹朝廷之礼。惟忠与孝,
天与臣心。常思奋不顾生,以身殉国,无由上达,私自感伤。岂意命偶昌时,事
缘难故,白刃之下,谬见推崇。天慈遽临,免书罪累,朝章荐及,仍委旂旄。锡
封壤于全藩,列班荣于八座;君父之恩已极,丝毫之效未伸,但以靦冒知羞,低
回自愧。是知功荣所著,必俟危乱之时;徼幸之来,却在清平之日。循涯揣分,
以宠为忧。伏自天宝已还,幽陵肇乱,山东奥壤,悉化戎墟。外抚车马,内怀枭
獍,官封代袭,刑赏自专,国家含垢匿瑕,垂六十载。臣每思此事,当食忘餐。
若稍假天年,得奉宸算,兼弱攻昧,批亢捣虚;竭鹰犬之资,展获禽之用,导扬
和气,洗涤伪风,然后退归田园,以避贤路。臣怀此志,陛下察之!
优诏褒美。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视事之隙,与宾
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今河朔有《沂公史例》十卷,弘正客为弘正所著也。魏州
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
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氏,《左传》、《国史》,知
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军阝、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
正终始不移其操。裴度明理体,词说雄辩;弘正听其言,终夕不倦。遂深相结纳,
由是奉上之意逾谨。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
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
师得致讨焉。俄而王承宗叛,诏弘正以全师压境。承宗惧,遣使求救于弘正,遂
表其事,承宗遂纳二子,献德、棣二州以自解。
十三年,王师加兵于郓,诏弘正与宣武、义成、武宁、横海等五镇之师会军
齐进。十一月,弘正自帅全师自杨刘渡河筑垒,距郓四十里。师道遣大将刘悟率
重兵以抗弘正,结垒相望。前后合战,魏军大捷。而李酝、李光颜三面进攻,贼
皆挫败,其势将危。十四年三月,刘悟以河上之众倒戈入郓,斩师道首,诣弘正
请降。淄青十二州平,论功加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年八月,弘正入
觐,宪宗待之隆异,对于麟德殿,参佐将校二百余人皆有颁锡,进加检校司徒、
兼侍中,实封三百户。仍以其兄检校刑部尚书、相州刺史融为太子宾客,东都留
司。弘正三上章,愿留阙下,宪宗劳之曰:“昨韩弘至朝,称疾恳辞戎务,朕不
得不从。今卿复请留,意诚可尚,然魏土乐卿之政,邻境服卿之威,为我长城,
不可辞也。可亟归藩。”弘正每惧有一旦之忧,嗣袭之风不革,兄弟子侄,悉仕
于朝,宪宗皆擢居班列,朱紫盈庭,当时荣之。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
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使。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
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
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
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
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参佐、将吏
等三百余口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
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
皆辇属于道。河北将卒心不平之,故不能尽变其俗,竟以此致乱。弘正子布、群、
牟。
布,弘正第三子。始,弘正为田季安裨将,镇临清,布年尚幼,知季安身世
必危,密白其父帅其所镇之众归朝,弘正甚奇之。及弘正节制魏博,布掌亲兵,
国家讨淮、蔡,布率偏师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