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300章 东湖柳绿群雄会 磨山夜黑一人书(七)(第一更)
最高领袖虽然在37年的年底就早已发布了大西南的山城重庆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但老蒋至今仍流连于青翠的珞珈山,逡巡在碧绿的东湖水畔,在到处都称得上是幽雅宜人的风景区的武汉武昌一住下就不肯再往西走了。
老蒋除了35年的时候去过重庆后,至今两三年未到重庆,虽然对于重庆这两年的巨大变化也是有所耳闻,但在他的心里想的能变到哪里去嘛。武汉再不济,那也是中国数得到前几位的繁华大城市,可是一个这两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在他心里仍属偏僻落后的重庆哪能比的,后来他才知道他错的有好多!
蒋三军大元帅落帐,中国的军事大本营也自然设置在了武汉。国民政府各部门名义上虽说是迁往重庆,可除了一些先期打前站的少量人员,其余的到了武汉,就没有再往西挪一步,搞的一些已经跑到重庆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又回到武汉办公,私下抱怨其实重庆真的发展很好了啊!
一些西迁的工厂、学校、民间团体等,也就极其自然地随着中央政府的步伐在这里扎下脚来。
随着日军因为战线拉长,不得不减慢进攻的节奏,再加上第五战区在津浦线打得也算不错,日军纠缠于此处,也是无力向武汉进逼。
两三个月里,不少工厂又开起工,商店铺号随处可见的开张大吉。纷纷扰扰的闹热的武汉此时倒更像中国的战时首都。
除了政府机关部门楼堂、要员大佬私宅别墅云集,景点古迹遍地的武昌地区以外,武汉三镇的汉口、汉阳,只要是个能够遮风挡雨的住处,那都是满当当的!马路上、市面上是人潮蜂拥,可谓之人满为患。大武汉,从未像这般,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占了武汉所有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江浙皖等沦陷地区的人们,他们不愿意留在沦陷区当亡国奴,宁愿抛家舍业跟着最高领袖西迁重庆。由于这些人一般是江浙皖较为富裕的人家,这个消费能力是很强的,本就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一时间竟然呈现出一种亢奋般的繁荣景象。
而且沪宁杭、江浙皖地区除了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以外,文化事业十分发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随着这些文化艺术传媒等的西迁,也纷纷落脚武汉,骤使武汉的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爆炸式的增长态势。
武汉原来共有各种文化产业三十余家,到38年的三月份,登记在册的竟然达到了三百多家!两三个月增加了十倍不止。
深刻感受到这种强烈冲击的除了陈诚的政治部及专门负责文化管理的由郭沫若当厅长的第三厅外,竟然还有尚在陆军总医院“养病”的周大少团长,他娃几乎是被这股汹涌的文化冲击吓了三个跟头!哪喊周大少团长要别出心裁地整一个《神雕侠侣》的版权拍卖会嘛。
原来,武汉的地方性纸面媒介主要就是十余种报刊杂志,《武汉工商时报》影响最大,日销量基本上在五万份左右,其余的尚有《荆楚日报》、《武汉晚报》等大小报刊,最少的一天只发行一两千份的都有。
结果别出心裁的周大少团长在因为买下他娃的《射雕英雄传》版权每天连载的而日销量增加到骇人的二三十万份的大热的《武汉工商时报》上连登三天套红广告:咋咋呼呼说要面向所有文化事业单位公开公平拍卖《射雕英雄传》的续集《神雕侠侣》的全部版权!
惊天消息一放出,登记纸面等报刊杂志媒介单位参加拍卖的时候,周大少团长吓了第一个大跟头!武汉现有的报刊杂志,中字头的除了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没来,**复刊不久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没来,其余的《中国时报》、《中国新报》等中央级别的来了六、七家。
登记参加《神雕侠侣》版权拍卖会的其它有一定影响、日发行量在二万份以上的报刊杂志还有:
《申报》,《新民时报》,《民众日报》,《品报》(以上都是很有影响的沪刊),《蜀报》,《明星日报》,《大公报》,《国民日报》,《新青年报》……截止报名完结,共计有54家报刊杂志。
《武汉工商时报》那就不说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周大少团长打广告时,其总编就先下手为强,抢了第一的宝座。《武汉工商时报》最大的对手,以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在沪宁杭地区日发行量达数十万份的中国报刊杂志的老大《申报》最为强劲。
《申报》最早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年间),最早为在上海的几个外国人合资创办。之所以称《申报》,那是因为上海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除简称沪,也简称申。令人惋惜的是,《申报》在1949年以后就停刊了。
《申报》在20世纪初,其日销量就已经在几万份左右了。在著名的报人史量才于1912年接办后,在他的“不仅仅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的办报宗旨正确领导下,又大胆采取“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开始了广告业务的拓展,《申报》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至三十年代的时候,已经能使用套红刊印等印刷工艺,且排版编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