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拿起手边的另一份东西,是老师关于官吏俸禄的东西,顾雍他们在考虑到一定程度上模仿魏国和汉朝的混合设定而弄出来的官制设计在俸禄方面考虑的不是那么周到,孙绍因而自己加了进去一些东西,后来考虑到汉朝的官职阶次对于自己来说晦涩难懂,干脆效法了那个现在已经胎死腹中的九品中正制的一点壳子,相比于以前的那种按照所谓的官俸来区别的阶次,相对而言九品制更容易看清楚一点,在权力场上企图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是完全做不到的,它所需要的就是类似与军队中的令行禁止,孙绍即便算是开明的人但是品尝过专制的美味之后多少也清楚任何时候只要有集群就有阶级,单纯的一厢情愿并不能做到什么。
与其去考虑怎么样让官员们不至于因为自己的身份趾高气扬这样的远程性问题,不如先解决眼前的混乱,借着这一次机会干脆把这种阶次观念弄的明显一点,反正对于人来说最明显的深层次欲望也不过就是获得金钱与权力而已(权力是拿来用的,这一点很多老官僚都炉火纯青;钱是拿来花的,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名正言顺的给官员们排出三六九等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于他们的一种激励和刺激,人有了上进心自然是会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在战争年代会征税同时不至于比民众往死里逼的官员是好官,在和平年代比的可就是经济和教育了,对于古人来说这两点同样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因此所有的官员最能捞政绩的,无非就是显而易见的整体经济水平以及民众的生活水平(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孙绍已经强调了很多遍,经济价值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等值的,随着人们劳动量的投入其升值的价值会越来越多,因此投资与收获将成为一个等量而关的过程,大家最终放弃了之前形成的财富值总量相等的想法。事实上也正如孙绍所言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财富,只要他们本身付出更多更高级的劳动就行。因而对于官员们而言怎么压榨自然的财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学问;同样的在教育方面双轨制的选官方法虽然孙绍自己都觉得不尽如人意,但是好歹算是开了个口子,形式上算是给了所有人这样的机会,同时孙绍大力发展的学院教育也是让那些私学先生们的努力全部吸收到了自己身上,只能尽量的让那些大佬们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学术氛围不要被政治氛围吞噬。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治下出几个能够通过科考做官或者依靠学问成名的牛人,自然是不遗余力),有了这个大的胡萝卜放在前面不愁大家没有上进心。作官者,因为这年头还是高富帅的专利,故而求名者多,求利者少,他们由于自身家族强大的实力并不缺少钱财,但是这些人强烈的权力欲望以及留后后世功成名就的吸引力让他们没有放弃的理由,为自己来效力可谓并不与困难。
孙绍也就考虑把俸禄提高一点减少这帮家伙以后给自己叫苦或者随便的利用权力圈地的可能性,俸禄二字本是分开的,一个发的是钱另外一个是粮,可以说对于官员来说如果足够的话全家吃饱还是没问题的。不过汉朝官制的坑爹之处在于官员们的属员如果是自己聘请的话政府是不负责工资的,这就等于给了不少大官们倾家荡产的可能,话说在这方面谁不想有几个臂助,提携人家一下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同样能走上不平凡的位置,正常情况下成为同一阀派未必就不会感恩戴德,到时候退休了也好有个照顾,这样一来给手下人花的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工资,不得不让官员们四处开外快。利用政府特权圈地是最便捷的办法当然也最常见,拿回扣的话因为政府并不是那么直接接触平民反而不是那么多。为了制止这样的行为苗头孙绍还是考虑把这类行为的源头扼杀掉比较好。
在提高了官员们的普遍工资之后,孙绍的命令是把这些属僚全部纳入行政编制系统,拿国家的工资,虽然说对于国家的财政算个大考验,但是因为事实上已经在这么做了,随着大量的额外收入的进入国家的金库,其实孙绍这边一边支撑对外战争一边对内部进行革新还勉强算是撑得住,而且孙绍每年还自掏腰包的拿出家里的私产收入(包括一个试验田以及一个实验庄园,先在还没有那么多东西,主要还是为了在这里试验一下一些弄出来的新品种是否有效。这段时间蔡瑢就是成天呆在那里,研究自己的新作品),对于大家的工资至少还没有到了需要欠薪的地步。
孙绍的想法是让他们完全支撑自己过上相对优渥的生活,不至于忍饥挨饿或者被家人的一些不严重的问题所困扰(当然这年头服务业虽然不发达但是至少从业者没有那种产业化后的大爷的觉悟,没狠到对于什么人都随意的剥削的地步,大家也不至于因为这样的问题弄得倾家荡产什么的),因此老师制订的标准或许还可以稍微提高一点,反正国库的钱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只要贸易继续扩展收入的增加不是大家可以想象的。而且孙绍估计等到真正战争平息并且有十年八年的休整时间的话,国力的恢复绝对不是跟之前的时代所能比较的。“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在,加上对于军队的掌控,就不怕国家出现太严重的问题,这些家伙都是国家的精英,不能对待太差但是也绝对不能惯着,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