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孙绍的野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三百五十四章 思绪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文钦逃跑了吗?那么我们的计划多半会被敌人得知一部分吧,这样子的话就得修改一部分作战计划了。不过没有关系,让甘宁先出击,如果感到棘手就撤退回来,尽量的贴着淮河移动,至少水军可以支援得上保证随时撤退,如果面对敌人有过加强防务的地方那么多半是不会有甚么结果的,但是这样子一来魏国就得把更多的兵力放在中线了,又由于现在缺乏足够的粮食也就必然缺乏机动作战的能力,那么就让你们疲于奔命好了。”陆逊在得到了消息之后急忙召集各个军团的将领讨论修改计划的问题,得到的结果是利用他们善于水战的优势从淮河一线进行袭扰作战,然后东线的佯攻变成真打,尽量的让他们那些集结在zhōng yāng的军团动起来,只要让他们挪窝了就算是胜利,这样子一来粮食会垮掉的,西线已经支撑的有些勉强了,再zhōng yāng和东线一起开战的话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主公现在在南方,一时半会也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变化,为了保证战役不至于被牵涉的太多,只能在改变原来的计划的同时把状况送上去了,在这一方面的君令有所不授主公还是会许可的。好了说说现在的做法,我们毕竟是很难有机会调开沛郡一带的守军了,只能用这样的办法让他深陷泥沼之中无法解脱,在不断的消耗战之中士兵自己崩溃了。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在东线发动的攻势也的确会使得中路出现空档,甘兴霸的实力就在于带领万余人穿行中原如入无人之境,让他做牵制我们来当主力的话,应该也算是能起到不错的结果。”魏延现在感到很是兴奋,毕竟是又有机会好好打上一仗了,上次徐州会战自己这边冲得太快差点被敌人合围吃掉,也是后援及时赶到才得以摆脱,他一直对此引以为耻,想要找个机会报复回来,现在又有一次战斗的机会那么自然是得谨慎一些,毕竟中原之地不好隐匿身形,很多时候得靠机动xìng和正面的战斗力来决胜负。

    想到这次敌人由于缺粮只能小范围机动那么就失去了制胜的最关键之一的因素主动权,也是觉得自己雪耻的机会到来了,于是指了指地图,“我军现在的左前方是洪泽湖,湖里有我军的水军部队在,敌人本身没有力量进行南侵,相对而言是个比较有利的地形,在疏通了邗沟之后水军可以在淮河水系中zì yóu行动,甚至有机会的话再挖一段可以直通黄河水系。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可以用水军作为屏障直接横扫淮泗一带,即便是曹军重兵防守的谯县也算是淮北地区,算是水军的支援范围之内,虽然他们固守城池但是没有办法连乡村也都控制住,如果把所有的百姓都撤入城里的话只会加重他们的粮食负担而已。所以我的建议是让水军不断的进行袭击,现在还用得上的时候尽量的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随意的突入敌人的薄弱地带来进行袭扰但是敌人只能龟缩不出的话他们也是会被自己所拖垮的,事实上敌人重点防御还没什么,毕竟再怎么防守都是可以找到弱点的,保证敌人在机动不灵的情况下我军却可以随时袭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的话,那样子会对于胜算有很大的加成。”

    黄忠看到他如此急sè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是上前说道“既然计划部分泄露那么我们一样是可以用某些方法让魏国内部怀疑这是故意泄露的假计划的,毕竟主公给我们下的命令是牵制住他们的行动使得魏国不能并力西向,那么只要给他们制造足够的压力就可以了。正如魏延所说我们可以用水军不断地袭击他们的薄弱之处,同样的我们也不必把目光仅限于沛郡,还有徐州的一大片地方等着我们去征服呢,如果打得好的话东线的进攻可以占领徐州全境然后进一步从东面威胁到曹魏的核心区域,这样子就是曹丕不想动也是不可能了,既然他认为我军的东线进攻可能是佯攻,那么就正攻给他看好了,如果他心里慌乱了就只能把部队固定下来等待我们分别一一宰割了。所以东线的战斗也是有必要打好的,徐州属于无险可守的地方,而且地人对于我们一贯的用战船运输然后短促进攻的做法已经比较熟悉了,想要靠奇袭来致胜难度比较大。我倒是觉得分段波浪式的进攻比较有麻痹xìng,在第一部被敌人识破的时候多半认为只是疑兵而已,只要他们有这样子的想法即便面对我军的攻势也会有些松懈的,如果抓住这一点缓慢的猛攻的话,是会有效果的。正如主公所说的‘温水煮青蛙’的效果一样,一开始以为只是牵制攻击,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到达了致命一击的程度了。”

    “这个想法似乎也是相当不错的,我军的优势就在于可以zì yóu的选择攻击点,在主动权方面游刃有余,只要抓准了敌人的弱点应该击破一两点造成低军溃败或者防线崩坏也并非不可能,因此大家把新的计划完善一下然后发下去,还好我们已经得到了消息,若是蒙在鼓里再象往常那样子进攻的话多半可能得不偿失了呢。”陆逊指了一下海边继续说“对于我军而言一大优势在于水军,诚如你们二位刚才所言水军可以各种各样的实用,不过也有一个方法是陆军先进攻然后配合水军的突然运输从海上直插敌人背后,敌军一开始可能有些防备但是时间一长多半会因为认为我军是牵制攻击而松懈下来,这样子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