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上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
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
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及乎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葺,粲然大备。其隶太常
者,即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宫县二舞是也。隶教坊者,则有铙歌鼓吹,天
子行幸卤簿导引之乐也。有散乐。有渤海乐。有本国旧音,世宗尝写其意度为雅
曲,史录其一,其俚者弗载云。
○雅乐
凡大祀、中祀、天子受册宝、御楼肆赦、受外国使贺则用之。初,太宗取汴,
得宋之仪章钟磬乐虡,挈之以归。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有司以
钟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讳,皆以黄纸封之。大定十四年,太常始议:“历代之
乐各自为名,今郊庙社稷所用宋乐器犯庙讳,宜皆刮去,更为制名。”于是,命
礼部、学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文、
武二舞。皇统年间,定文舞曰《仁丰道洽之舞》,武舞曰《功成治定之舞》。
《贞元仪》又改文舞曰《保大定功之舞》,武舞曰《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
年又有《四海会同之舞》,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明昌五年,诏用唐、宋故事,置所,讲议礼乐。有司谓:“雅乐自周、汉以
来止存大法,魏、晋而后更造律度,讫无定论。至后周保定中,得古玉斗于地中,
以造尺律,其后牛弘以为不可,止用苏绰铁尺,至隋亦用之。唐兴,因隋乐不改,
及黄巢之乱,乐县散失,太常博士殷盈孙以周法铸穀钟、编钟,处士萧承训等校
石磐,合而奏之。至周显德以黍定律,议者谓比唐乐高五律。宋初亦用王朴所制
乐,时和岘以周显德律音近哀思,乃依西京铜望臬、石尺重造十二管,取声下王
朴一律。景祐初,李照取黍累尺成律,以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遂下太常
乐三律。皇祐中,阮逸、胡瑗改造止下一律,或谓其声弇郁不和,依旧用王朴乐。
元丰间,杨杰参用李照钟磬加四清声,下王朴乐二律,以为新乐。元祐间,范镇
又造新律,下李照乐一律,而未用。至崇宁间,魏汉津以范镇知旧乐之高,无法
以下之,乃以时君指节为尺,其所造钟磐即今所用乐是也。然以王朴所制声高,
屡命改作,李照以太府尺制律,人习旧听疑于太重。其后范镇等论乐,复用李照
所用太府尺、即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谓近古合宜者也。今取见有乐,以唐
初开元钱校其分寸亦同,则汉津所用指尺殆与周、隋、唐所用之尺同矣。汉津用
李照、范镇之说,而耻同之,故用时君指节为尺,使众人不敢轻议。其尺虽为诡
说,其制乃与古同,而清浊高下皆适中,非出于法数之外私意妄为者也。盖今之
钟磬虽崇宁之所制,亦周、隋、唐之乐也。阅今所用乐律,声调和平,无太高太
下之失,可以久用。唯辰钟、辰磬自昔数缺,宜补铸辰钟十五,辰磬二十一,通
旧各为二十四虡。”上曰:“尝观宋人论乐,以为律主于人声,不当泥于其器,
要之在声和而已。”于是,命礼部符下南京,取宋旧工,更铸辰钟十有二。又以
旧钟姑洗、夷则皆高五律,无射高二律,别铸以补之,乃协。又琢辰磬各十有二,
以其半少劣,择其谐者而用之。初,正隆间,海陵营太庙于汴,贞祐南迁,宣宗
修之,以祔诸帝神主。其地,故宋景灵宫之址也。掘其下,得编钟十三,编磬八,
皆刻“大晟”字。时朝廷多故,礼器散亡,竟亦不能备也,
大定十一年,太常议:“按《唐会耍》旧制,南北郊宫县用二十架,周、汉、
魏、晋、宋、齐六朝及唐《开元》、宋《开宝礼》,其数皆同。《宋会耍》用三
十六架,《五礼新仪》用四十八架,其数多,似乎太侈。今拟《太常因革礼》,
天子宫县之乐三十六虡,宗庙与殿庭同,郊丘则二十虡,宜用宫县二十架,登歌
编钟、编磬各一虡。又按《周礼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
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
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六变,谓六成也。唐、
宋因之。盖圜钟,夹钟也,用为宫者以上应房、心,有天帝明堂之象也。宫声三
奏,角徵羽各一奏,合阳之奇数,欲神听之也。凡乐起于阳,至少阴而止,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