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寒五陵原《第三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2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个悲惨的故事。”赵俊良讲道:“那座桥建于乾隆年间,和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几乎是同时建起来的,但它当时只有三孔。因为桥架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就取名叫双龙桥。道光年间,建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其中一条叫塌冲的支流因河水暴涨突然改道,绕过了三孔桥从桥外流走了。当时冲毁了无数的农田,淹死了许多百姓。建水县的县令范鹏举是一个穷人出身的官吏,他白天组织百姓疏浚河道,夜晚就召集全县的能工巧匠研究续桥的事。有个叫田雨的年轻人按照原先三孔桥的风格画出了治水的图纸,他建议:在新形成的河道上再接长十四孔才能跨过河面。师爷对县令说,新老两桥接起来共是十七孔,此数冲了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也犯了皇家大忌,请县令三思。范鹏举说犯忌事轻、百姓事大,如果皇上怪罪下来,杀我好了。他不听师爷劝说,执意动工。很快,桥建成了,新老两桥衔接的天衣无缝。肆虐的河水就范了,两百年来,它无数次的暴涨泛滥,但再也没有跳出十七孔桥外,百姓们也得以安居乐业。但此事很快就传到了道光皇帝的耳朵里,他忌讳‘双龙’的桥名,更忌讳双龙桥的十七个桥孔。这是僭越、这是谋反!于是龙颜大怒,颁旨拆掉新建的桥梁、处斩从县令到参与建桥的所有工匠。据说圣旨甫到云南,有人提前给范鹏举报信,劝他及早逃走。范鹏举仰天长叹,说:‘苍天可鉴,我所做之事,降水患、利农桑,上,对的起皇家;下,无愧于百姓。我为什么要逃?所虑者新桥而已。’范鹏举有个十六岁的女儿叫范竹,当她听到皇上要杀爹爹的头时十分焦急。她也劝爹爹逃走。范鹏举对她说:‘新桥关乎百姓安宁,它比我重要。爹爹可以一死,但苦于没有良方保桥。’范竹说:‘何不沿新桥两侧竖起竹桩、搭上竹棚,上覆浮土以掩人耳目?’范鹏举大喜。正在这时,田雨也来了,他哭着说是自己害了县令,决心一死相随。他还带来了精心设计的对新桥的保护方案。田雨打开图纸,原来他的方案与范竹的办法不谋而合,都是沿着河堤以毛竹搭建平台,上面铺木板,再用泥土覆盖。范鹏举说此法最好。范竹和田雨就劝说范鹏举立刻动工。范鹏举摇了摇头说:‘若要真正掩人耳目,此刻万万不能动工。’两人又问何时动工为好?范鹏举说:‘当圣旨到了建水县、钦差大人斩过为父的头颅之后才能动工。’田雨忽然明白了范鹏举的良苦用心,他流着眼泪再次说愿随范鹏举赴死。范鹏举说,你死了谁来负责搭建护桥水道呢?为了建水百姓,你必须活着。他还要求田雨带上自己的女儿连夜逃走,在外面联系百姓准备毛竹。范竹早已哭成了泪人,但她知道护桥在爹爹心目中的分量,她不能让爹爹白死,他一定要完成爹爹的心愿。

        “他们连夜逃走了。

        “第二天钦差大人到了,他逮捕了所有理应处斩的人犯,独缺新桥的设计者田雨和范县令的女儿范竹。斩首前他问范鹏举有什么要说的,范鹏举说,我以桥犯忌,愿被斩于新桥岸边。钦差答应了他。那天晴空万里,天气闷热;沿桥两岸被斩首的人逾百。随后,钦差命令拆桥。但这个钦差是个京官,养尊处优惯了,受不了河床里浓烈的血腥味、也不愿多看那遍地的死尸,就打道回驿站休息去了。早已做好准备的当地百姓,急忙扒开河道,用截好的毛竹搭起了透水的暗桥,再在桥上抹上河泥,就这样,将一座新建的十四孔桥给掩埋了。

        “有人在搭建暗桥的那个夜晚看见了正被通缉的田雨和范竹。

        “钦差大人走了。桥边那凝聚不散、令人作呕的血腥气味熏得他在半里外就无法靠近,只派了一个当地的差役跑去查验,那差役禀报说:‘拆的干干净净的!’

        “第二年道光帝龙体违和,不久就驾崩了。晚清衰败,进入多事之秋,百姓们也陆续将掩埋的十四孔桥清理了出来。朝廷虽有所耳闻,但忙于应付义和团造反和八国联军入侵,也就顾不上这件事了。就这样,云南的十七孔桥总算是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果你现在去建水看十七孔桥,你能在新桥头看见两块石碑。一块是民国初年当地乡绅出面捐刻的‘双龙桥记’,详细记载着这件悲惨的故事;另一块石碑是解放后云南省政府刻立的,是说此桥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时至今日,这座桥仍然是云南省石桥中规模最大、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桥梁。”

        “为一座桥杀上百人,这皇上也太残暴了!”

        “这在古代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应该的。”

        水平看了看自己的脚下,故作惊讶地说:“天啊,我咋站在桥脊上了?这下面一定是第九孔!这不也是僭越麽?”

        赵俊良不经意地看了一眼,说:“你这哪算僭越啊,你只是踩到龙背上了。”

        “颐和园游览图上说,十七孔桥是仿照卢沟桥建造的,卢沟桥有多少孔呢?”

        “十一孔。”

        “有讲究吗?”

        “有。十一孔,是取南北皆六的意思。六在古代有‘顺’的含义,皇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