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实习中,我很荣幸能阅读张启雄的新作《现代病》,在此我想谈一谈这篇作品给我带来的感受。
一、 噪音
从内容上看:刚开始,“我”极度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零噪音、非一般寂静的小楼阁。阅读到文中的“我”这一想法时,我就觉得这是个很新颖、独特、罕有的想法。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也有个这样的小楼阁会如何,即使此时此刻我对噪音不敏感。到后来,“我”对噪音的敏感飞一般加深后,如文中所说的“我厌恶一切来自机器电器制造的电流声,甚至连父亲刮胡须时电动机发出的声音,母亲用电吹风吹头发所发出的的声音,小弟弟玩电动手枪说发出的声音,厨房里的冰箱所发出的声音,甚至光管里发出的电流声音,都引起我脑袋强烈的刺激。”此时,主人公“我”正是作品题目的狂躁症患者。而且程度之深是读者无法想象的。
从结构上看:宏伟目标→咨客(支撑着我保持对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信心和激情)→一对金丝雀→搜索噪音来源→小老头的出现→梦的破碎(①将要建造小楼阁的地方耸立着四根巨大的烟囱;②心上人成了饭店老板的情妇)情节紧凑,仿佛事情永远不能一帆风顺地进行着,中途总要插入读者不能意料的事情以及人物。多种情节、多个人物的插入是我所佩服作者的其中一点。在我认为,小说中插入多种情节会出现结构上的混乱,以及安排情节的合理性、顺序性会有一定难度。而多个人物的出现也有可能造成顾此失彼。然而,作者的思绪总是那么清晰,结构一环扣一环。
人物描写极度细微到位,刻画出人物特点。文中出现的人物极其多,有生父、继母、小弟弟、咨客、饭店老板、小老人、保安等。如文中描写饭店老板的一小段“几个打扮入时的女孩子簇拥上前,踮着穿着高跟鞋的脚尖把那位新郎搂成一团。我看见新郎的脸颊上瞬间增添了几个鲜艳的红唇。这时,新郎更是一脸洋洋得意的表情,并没有理会自己的新娘早已欲哭无泪,躲藏一角,没有理会新娘新郎的父母满脸通红,恨不得钻进桌子底下的尴尬窘态。他就像舞台上一位颇受欢迎的歌星一样,不住地向台下点头微笑、致意。”短短的一小段却把饭店老板的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事业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在乎无关人的感受,还是在生活上,连与他白头偕老的妻子这一与他息息相关的人,他还是无情地忽视。
从思想上看:文中的“我”对噪音无比敏感,却得不到别人的共鸣,甚至是自己的亲人。这应该引起大家深思,是“我”太神经质吗?对于我来说,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类对噪音的盲目。人类在享受工业革命后带来的一切成果的同时,忽略了它所给我们带来的隐藏的伤害。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伤害更是不值一提,即使有人提出,不单不能引起共鸣,反而会受到鄙视。
二、 打井记
打井记从内容上看并不是最吸引我的一篇,但在思想上却是给我最大启迪的一篇。从温泉梦→水塔梦→养鱼梦,“我”的**日益增加,而且热情从不减弱。即使心灵、现实一次又一次受到打击,“我”反而越挫越勇,反而觉得人生渺茫又充满希望,反而觉得这是人生的调味品。在一次一次打井失败后,一次又一次重新整理情绪、重新出发,并一再劝赖大头千万别放弃。试问,如今90、00后又有几个人能如文中的“我”一样,坚持不懈地为着自己的梦想,面对冲击,丝毫不动摇。现在的年轻一代是温室里的花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宁愿过着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生活,也不愿顶着风浪去拼去博。
在准备谈第三篇之前,我想说说我所看到的《噪音》和《打井记》之间的一些联系:
① 《噪音》中的金丝雀和《打井记》中的母鸡存在着共性,都是被人类利用的工具。饭店老板为了自己利益,捅破了鸟窝。而母鸡,被“我”和打井人作为复仇的工具,这都源于对养殖场老板的憎恨。
② 《噪音》中的老人和《打井记》中的赖大头笼统地说都是好人。《噪音》中的老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残疾人,却是人世间最有真情的一类人。可现代人却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赖大头是重新获取自由、洗心革命的罪犯。想重新获取人们的信任,比一般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得到的却是身边的人的冷嘲热讽,真是可悲又可怜。
三、 嘉年华
文章围绕“嘉年华”发生一系列事情。从嘉年华前“我”被任命为宣传科科长的心理变化到“我”为嘉年华晚会举办的筹备工作,再到嘉年华晚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文章中基本每个情节都在揭示社会的丑态现象,下面我举例说几点:
①“女歌手放开喉咙边唱边跳,她扭动着迷人的腰肢,踏着十分惹火的狂野舞步。一会儿,我看见她运用身上打败董事长的骄傲的武器,装模作样作出卖弄风情的姿态,踩着时装表演的“猫步”来到董事长跟前,放出诱惑人的电眼,又向他的身子偎过去……”形象地揭露现在娱乐圈潜规则现象。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