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红色纨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五百八十二章 骆少的忧虑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迟早要出乱子。南云知青大罢工,打出两块惊心动魄的标语:“知青要做人!”“知青要回城!”

    到1978年年底,正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的关键时刻。

    此时,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高达2000万人,其中尚在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

    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是插队落户,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他们同农民一道挣工分,自食其力,如遇机会,可以想法抽调回城。

    另一类便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

    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过着半军事化集体生活,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

    这样的兵团全国有12个,拥有知青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的知青更迫切,更强烈。

    然而,粉碎“四XX”两年过去了,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

    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

    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撼全国的南云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导致这次运动的一个前提原因是,这年秋天,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京城,开了四十多天后,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即《知青工作四十条》(简称《四十条》)。

    这个决议不仅肯定“文革”以来上山下乡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强调指出今后“仍然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这个《四十条》里还明确规定,今后农场(兵团)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

    正是这一条,彻底破灭了滞留边疆的200万兵团知青的愿望。

    他们不仅为边疆建设贡献了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最后连“知青”的回城权利都给剥夺了!

    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的南海女知青,徐玲玲之死,成为这场大风暴的导火索。

    徐玲玲分娩时难产,而此时农场的赤脚医生却喝得大醉,结,导致母子不幸双亡。

    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农场,闻讯而来的知青络绎不绝,将停尸房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个个挽着裤腿,戴着黑纱或者小白花。

    知青一开始,只是无目的地议论,转而便有了最初的动议,要农场领导同意举行追悼会,要求对造成徐玲先母子死亡的人员严惩。

    后来又提出一些,改善知青待遇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

    于是,这一由女知青的猝死而引发的不满情绪,迅速演变为针对知青普遍命运的反抗行动。

    在与农场僵持了两天后,知青们不得不采取了另一种极端做法。他们抬着尸体,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大路。

    南云省委紧急指示:要多做工作,不要激化矛盾。

    一位中央领导也讲了话。全国各建设兵团、边疆农场都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紧急通知,加强对知青动态的密切注视,以防出现连锁反应。

    知青向州委提出了三项要求:

    第一,惩办肇事医生,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改善农场的医疗卫生条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第三,给死者开追悼会,追认烈士,优抚死者家属。

    然而,这种并不过分的要求,却没有得到州领导的认可。于是,知青们在景洪抬尸游行,围观者络绎不绝。

    第四天,领导们终于出面了。他们带来了上级的有关答复:

    第一,肇事医生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第二,女知青享受因公死亡待遇,同意开追悼会;

    第三,进一步落实知青政策,责成农场尽快改善医卫条件,并统筹解决知青生活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等等。知青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抬尸请愿行动大获全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