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同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江淮徐泗之间搅起滔天波澜,本应该在江都厉兵秣马,指挥调度的周瑜却出现在了百里之外的临淮东城。
“子敬当知,青州虽然势强,但毕竟是众矢之的。幽州刘虞想必不会轻易就范,并州、河内还有袁绍的旧部牵制,再加上中原的曹cāo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就算青州兵强马壮,王羽用兵如神,急切之间,安有便取之理?”
周瑜的语调不急不缓,声音也不大,但侃侃而谈之间,却带着强大的说服力。
“如今纪灵、曹豹鏖战不休,淮泗之间烽烟四起,青州岂能坐视不顾?以瑜之见,王鹏举势必趁此机会,图谋徐州,如此一来,青州的力量就分成了三部分。用兵贵在jīng而专,青州分兵四处,其实力再强又能如何?”
“只要无法集中全力,青州周边就无法迅速安定,曹cāo、刘虞各有其能,王羽只要稍有疏忽,难免就是一场危机。更何况,中原战乱已久,各地生产耕种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青州虽有大军,却是乏粮可用。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未分晓啊。”
“伯符虽然也很年轻,但勇武豪霸之处,却也不在那王鹏举之下,只是未得其时,这才落后一步,非战之罪也。如今我军在江都拥众逾万,渡船齐备,江东又有伯符舅父吴景率众接应,只要再邀请到包括子敬熊在内的,江表一带的豪杰俊彦加盟,何愁大事不成?”
周瑜的分析很jīng辟,诚意也是十足,但他对面的青年却只是摇头苦笑,等他说完,便摊摊手道:“公瑾,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拒绝你的邀请,执意去青州出仕,不是因为中原形势,只是应诺在先,又岂有中途反悔之理?”
他不待周瑜再说,快速续道:“王骠骑遣人寻我,早在年余之前,其后使者上门,礼数也极为周到,更无催促不耐之意。之前公瑾有言,说是与伯符将军有故,yù待机而动,助其成事,肃本也在考虑,却怎奈骠骑将军如此盛情,难以推却啊。”
鲁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得如此抢手。
袁术进驻淮南之后,便遣人上门,要鲁肃出仕为官,治理地方。不过袁术这家伙小气得很,只给了个县长的职务,比县令还小一级,鲁肃虽然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就此将袁术视为主君的意思。
鲁肃是个不甘寂寞的xìng子,当然不会一点想法都没有,安于现状。
以前结交的朋友周瑜是个有大志的,每次来拜访时,都会讨论些天下大势,两人在汉室难以重兴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都认为眼下正是英雄用武之际。不过,在天下大势的具体走向上,两人却出现了分歧。
周瑜很笃定的要辅佐孙策,但他那位结拜兄弟一直寄人篱下,就目前而言,还远谈不上什么前途。不过,孙氏的根基尽在吴郡,江东经历的战乱较少,基础倒也不算差,只要等待时机,还是有望割据一方的。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鲁肃认为,争夺天下的重点,还是在北方和中原。江东人口太少,就算粮食供应比较充分,在争夺天下方面也是先天不利。想成事,就只能期待北方的强雄们自己犯错。
当然,鲁肃是个很有侠义气的人,他不会因为前途不明,就拒绝朋友的善意邀请。中原虽然更重要,可他在北方没有任何人脉,在东城却有一大家子人,怎么也不可能就这么一头撞过去。
未曾想,青州的使者就那么突然出现了。不但郑重的提出了邀请,还很有诚意的多次上门。鲁肃毕竟也只是个年轻人,多少有点虚荣心,被王羽的使者这般追捧,当然会动摇,顺势也就答应了下来。
等答应下来之后,他才听到风声,原来这种特有的突如其来的邀请方式,正是青州的特sè,即所谓的骠骑名录。
于是,鲁肃对青州和那位久闻大名,却素未谋面的骠骑将军又多了几分好奇,进而有了对青州的承诺。
一个意外之后,往往是另一个意外,就在他下定决心,开始收拾行装,准备依诺前往青州时,孙策和周瑜却猛然发动,在徐州掀起了狂风暴雨。
通过淮南军的动员得到消息,鲁肃一时也是惊讶不已,一边感叹着周瑜的先见之明,一边收拾起行装来。本以为周瑜远在江都,应该不会再想起自己了,谁想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这左右为难的局面。
孙策要渡江,必须得赶在刘繇反应过来之前,一旦刘繇反应过来,沿江布置下防线,凭孙策这几千兵马,是很难突破的。突破不了江防,孙策就无法与吴景等孙家的亲族、旧部汇合,所以,时间是很紧张的。
可就在这么个节骨眼上,周瑜却冒着巨大的风险,疾行三百里,到东城来见自己,说不感动是不可能的。
经过一番认真地权衡之后,鲁肃决定,还是按照优先原则,既然已经答应了青州,就不能毁诺。
周瑜苦劝不果,突然神情一凝,正襟坐起,肃声道:“子敬有所不知,徐州的名士对陶恭祖不满很久了,加上对青州的顾忌,很多人都与我军暗通声气,伯符更是上门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