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三国第一强兵34:更新时间:23-7-2 23:3:33。针对袁绍构筑的包围网,王羽的防御策略就是扼守住流经清河的两条大河清河与漯水和,就能有效的挡住冀州联军的攻势。 说。更
清渊地处清河之畔,阳平郡北部,与安平郡南部的广宗城隔着清河南北相望,扼守住了四郡交界处的往来,地理位置相当重要。52252
刘备兵马不多,又都是没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作为北部防线的守卫者,确实无法让人心里踏实。实际上,公孙瓒撤兵之前,在广宗曾留有一支骑兵作为呼应。
按照那时的部署,就算袁绍的主力压过来,清渊、广宗的两支军队也可以且战且退,不会被瞬间压倒。
只可惜,公孙瓒、田楷先后离开,造成北线空虚,只有刘备一支孤军,显然是无法承担起抵御冀州主力这样的重任的。
当然,王羽原本也没报多大指望,只要刘备能对馆陶形成一定的压力,就达成目标了。即便牵制不住高览也没什么,顶多就是曹变得更强,更难解决就是了,不至于造成致命威胁。
深知刘备的野心,王羽也不敢指望对方真的会为自己拼命,只要袁绍杀过来之前,刘备能送个信给自己,他就心满意足了。
结果,刘备很好的完成了前半段任务,以不断小规模出击的形式,给馆陶城造成了一定的军事压力,牢牢的牵制住了高览。
完美的开端,收尾却很糟糕,不但打了败仗,而且还被围住了,连跑都跑不掉。
王羽坚持来救,却没对刘备的行为发表意见。太史慈等武将对刘备则是诸多不满,刘备自己,同样不怎么好过。
“大哥,城头风太大,还是不要站太久的好。”关羽关切的提醒着。
刘备摇摇头,并不作答,默然半晌,这才长叹一声,问道:“云长。你觉得,这一次,愚兄真的做错了吗?”
“呃,”关羽微微一滞,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直言太伤人,委婉一点,却又违背了自己的行事风格,踌躇了片刻,他方才答道:“大哥心忧国事,心怀黎庶,有些切。却也无可厚非……”
“之过急么,呵。”看看义弟憋得通红的脸,刘备脸上的苦涩之意更浓了。
二弟不是个巧言令色的人,尽管以他的作风。这话说得已经相当委婉了,但其心意却是昭然若揭,自己这次的确太急了。
可是,不急又怎么行呢?
自己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事业却连个开端都谈不上。漂泊了这么多年,好容易得到了机会。得到了一块立足之地,焉能不珍惜?
王羽可以退,公孙瓒也可以退,这二人各有根基,只要保住了根基,就算把夺到手的土地都丢回去又能如何?总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可自己呢?北清河这半郡之地,是自己殊死奋战,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经营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通过授田于民的政策,这半郡之地的民心已经到手大半了,在地方势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对未来的统治是相当有利的。
民心虽然到手,但秋收的粮食却都入了百姓之手,自己的补给,都是从地方豪强手中夺来的。民心还没能转化成实际的好处,现在就放弃,等袁绍大军一到,在民间一通抢掠,自己先前的作为,不就都为人作嫁了吗?
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刘备才迟迟不肯撤退,想着就算撤退,也得把百姓带走,落下点实惠再说。可谁曾想,半路杀出个曹仁,将他的计划敲得粉碎,同时,也将他的心刺得千疮百孔。
他不甘心啊!
现在,被义弟说成是立功心切,军事冒进,他还不得不应承,刘备愈发感到郁闷了。
安慰人可不是关羽的强项,待刘备脸色稍稍平复,他提议道:“大哥,大军新败,士气不振,高览、曹仁兵马众多,袁绍大军也正在赶过来,不如还是尽早突围吧!王将军信中说的明白,敌众我寡,决战之地,还是尽可能的拉长战线才好,这清渊实在不太适合啊。”
“突围么?”刘备目光一凝,神情越发的阴沉了。
城外围了足足有两万大军,而城内只剩了三千余残兵,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近十倍的兵力差距,冀州联军足以打一场围歼战了,突围,又谈何容易?
以二位义弟的勇猛,的确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逃出生天,可逃出去之后,这最后的三千班底,还能剩下几个人?全损失光了,不就又得重头再来了吗?
刘备当然不愿意。
“不妥。我军若在城中坚守,待援军到来,还有个里应外合的机会,若是贸然突围,不就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了吗?之前吾已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了,怎好再重复?即便真要突围,也得等王将军的指示,他若觉得清渊真的不适合做战场,传令于我,到时再突围不迟。”
刘备语重心长的说道:“正因敌众我寡,所以,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士兵都是很重要的,要尽量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才是为将之道。”
“……大哥说的是。”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