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不一定好。有些计谋只能用一次……”
也许是天性使然,李明君教起语文来得心应手,可对于数学,他就大费脑筋。不管他花多大的劲,学生们的总体成绩还是提高不大,这让李明君急躁不安,常对着学生的错题愁眉不展。
这一天傍晚,李明君又被一道题难住了。题目是这样的:凤岗小学六年级同学到山上植树,一班植了168棵,二班比三班少植树18棵,三班比一班多植12棵。问:二班植了多少棵?
这个题目,据李明君的理解是最简单不过的了。因而也没仔细看参考教案,按他的理解给那些学生讲了。可学生们一做出来,却是五花八门的答案。李明君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解,还是有许多学生干瞪着眼,一副茫然的样子。
看来,这种问题只有请教蒋老师了。
当李明君推开蒋老师的房门时,发现蒋老师正在昏黄的电灯下拉着二胡,二胡声音被压得很低,显然是怕别人打扰他,看见李明君进来了,他的二胡声嘎然而止。蒋老师笑着说:“有什么事吗?”
李明君拿出了那道题,向他说明了原委。
“你是怎样给学生们讲解的?”蒋老师放下二胡问道。
“我是说,要求出二班种植了多少棵树,根据已知条件,可先算出三班种植的棵数,二班自然就出来了。”
“问题在于,那些学生有没有你认为的这么简单?他怎么知道先算三班的棵数?”
“那题上不是明写着吗?”
“不要想当然。你要明白,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小孩,你的教育就是要把他们不懂的变成懂的,让他们所认知,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方法。”
“我还是不太理解你的意思。”
“就以这个题目为例。问题是二班种了多少棵树,按一般常用的逻辑思维,这道题的思维顺序是这样的:一班植了168棵,三班比一班多植12棵,就可先求出三班是168+12=180棵,二班比三班少植18棵。所以二班就是180-18=162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有一术语,叫‘顺向思维法’。”
“但在这个题中,第三句和第四句位置互换,这在一向是顺向思维的学生脑中就会产生错觉,他们认为,这道题应先思考二班,而二班又让他们无从下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怎么办呢?”
“采用反向思维法。对孩子就说是反转想,从问题开始进行思考。问题是求二班种了多少棵树,和二班有联系的一个已知条件就是二班比三班少植18棵树。那么就可以知道,要想求出二班的答案,就必须要知道三班种了多少棵树。求三班的已知条件是:三班比一班多种12棵,一班种了168棵。那么三班就是168+12=180棵,二班就是180-18=162棵。”
“真是‘活到老,学不老’啊!”
“慢慢来,别急!教学之前一定要备课,要多参考一下教案。你做事很认真也很努力。如果你再掌握一些教学的经验的话,你会进步很快的。”
“但是,我这样做下去又有什么用呢?代课老师又有什么出息?现在这个工作也是安慰一下自己,填补一下自己的内心空虚罢了。”
“人生在世,什么事都要尝试一下。像我刚才说的,顺向思维行不通了,就用反向思维法。按理说,你吃过很多苦,现今工作又不稳定,看来没有一点希望,没有一点前途。可反过来想想,正是这种环境磨练了你吃苦认真的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在,何必要挤在这一行做?你们初中时学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就是这个道理。谁说这一段经历不会成为你一生中的一笔财富呢?”
“我能够当上老师,也是与我拉二胡有很大关系哩。我小时家境也不好,只读了高小毕业。辍学在家时,就迷上了二胡,闲了雨天地练。好多人都说我不务正业。那时乡镇搞文艺调演,我因为二胡拉得好,被乡文工团选中到乡剧团。在那里我觉得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又自学了高中的课程。后来文工团解散,农村需要民办老师,我报名考取了,几年后转为正式教师。你说,如果不是我‘不务正业’,我能‘务上正业’吗?”
李明君被他最后这句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我不喜欢拉二胡,我喜欢弹风琴。”
“知道《二泉映月》吗?”
“知道一点,听我父亲拉起过。”
“它是民国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作的。那真是为受苦难的人谱写的一支曲子。其身世之苦,历事之悲,寄寓之深,非一般的二胡曲可比。你若愿意,我就拉给你听……”
不等李明君回话,蒋老师把腰板一挺,左手指扣住琴弦,右手拉动弓弦,凄切的二胡声幽幽地吐露出来,在李明君的心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