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的思考,他觉得把会所定位为半公开半开放的家庭式会所。 这是因为项目的现场决定了不可能在此运营纯私人化的私密性会所;而完全非公开非开放的严格会员制的会所的客户群体因进入会所的门槛过高而相当狭小,同时投资和运营成本太高,财务压力过大;完全公开和开放的会所则又与一般性的俱乐部很难区别,而且这样的俱乐部一般都同质化严重,从而让会员的认同感和专属感随着时间的增加新鲜感消失而下降流失度上升,同时会员的鱼龙混杂和频繁更迭让会所的档次和品味降低;所以在保持一定的适当的会员制门槛基础上,兼顾私密性和赢利需求的以“家感觉”作为主轴的半公开半开放的家庭式会所是最合理的选择。
而为了突现这个城市特有的味韵,他把会所的主调定为20世纪30年代这个城市的风貌与格调。之所以这样,熟读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让他觉得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虽然整个社会动荡,但在东南沿海,特别是5个最早开放的口岸城市,各方面发展都达了一个非常的高度,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会人文风土人情,当时都有非常好的成绩和表现。那个年代成了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心中的梦幻回忆,那个时期涌现的明星则是后来许多小资们的楷模。而这些人在今天正是喜欢泡会所的中年人的长辈,这些历经长辈们言传身教熏陶感染下形成的对这个城市的历史的认知在经过与现在社会现状的对比之后,会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今天这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失去她的特色而成为一座即将失去历史的城市,从而他们会更加认可那个20世纪30年代这个城市的风貌,重温或感受那个时代的城市风土生活习惯会让他们真切地感觉温馨和浪漫,而身临其境的“古早味”则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在具体的设计上,他以这个城市的水兵码头一带的保留完整的民居及五龙屿上的各有千秋的海上庄园里的格局和陈设作为主要参照背景来为会所设计各种需求不同的房间。特别是五龙屿,这个城市的海上明珠和名扬四海的烫金名片,更是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在他心目中,五龙屿上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是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而水兵码头一带沿线至陆运码头保留完整的民居则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和历史源头,是在地文化的风骨之根。
为突出会所的“家感觉”,他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亲身体验和与朋友交往中的体会融入设计之中,从客人的不同需求出发,以在地人接人待物、日常聚会、休闲娱乐等习惯及习俗来让会所具有便利、舒适、随意等来拉近会员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宾至如归的家感觉;同时适当地保持会所应有的尊荣高雅和精致等品味,来满足会员的尊贵体验和超人一等的消费心态。
在会所房间内部设施用品的选择上,他选当地人惯用的特有器具而不是广式或台式等目前很多商业会所流行的样式,以强调当地原汁原味的“古早感”。但在品质上,追求的是精细和雅致而不是简单地复古。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营造出会所特有的内在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引力来吸引会员,留住会员。他希望会所能够做到这个城市的老城区的巷口茶摊那样,成为它的客人经常光顾、身不如己不去就不舒服不自在的常葫。并且也和这些茶摊一样所贩卖的不仅仅是它的茶水而是它和它的主顾们之间特有的情感和生**验。
当他拿出他的大稿与阿KEN,莎莎和她老公一起讨论的时候,阿KEN对他的大稿深表赞赏,他承认作为设计师只有了解历史特别这个城市的历史,才能把握这个城市文化的特点,从而在设计中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而莎莎老公表达了对外来一族的消费群体能否接受过多渲染本地文化和特色的设计的担心。
他心里为莎莎老公的敏锐叫好,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但他认为,首先会所采用的会员制决定了会所不太可能成为观光客消费的地方,那么所谓的外来一族一定是在本地定居或长期居住的人。而这些人会比本地人更想了解在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以期能够更好地入乡随俗落地合群。他作为一名已经在本地落户的外来人,有着外来人的情感和体验,他深深的体会到,想长期居住或扎根的外来人比本地人会更用心地学习和探究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迷恋和喜爱这个城市特有的“古早味”,反而是那些本地人则因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而漠不关心,甚至知之甚少。
这种当地人对在地文化和习俗的漠视冷淡和不关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不了解和懂得自身城市的文化与传统,更不用说主动地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以至很多文化和习俗都面临着断层甚至消亡的危险。没有传承和历史,何谈弘扬和未来?当然了,这种现象绝非本地一例,放眼中国,哪里不是如此?所以才有人根据同样是穿越情节的电视剧--这种理所当然的文化产品,美国是穿到25世纪而中国则是16世纪,来总结出:美国没有历史,中国没有未来。
听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