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村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节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昭义当上忠于伟大领袖**的先进分子实属偶然。

        各学校开展教学竞赛,老师们巡回听课。刘昭义初登讲台,面对众多教师,怯场中犯了结巴的老毛病,朗读伟大领袖**万岁、万万岁时,他在万字上打了结,足足结巴出十几个万字。万岁没念好,刘昭义更着急,朗读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时,又结巴出十几个健字。他知道在竞赛中砸了锅,挨批评是小事,最怕的是弄个政治大帽子扣在头上。

        正在他惶恐不安时,学校接到通知,刘昭义成了忠于伟大领袖**的先进典型,其成绩源于多结巴出那几个万字和健字,刘昭义也由惊怕转为惊喜。

        他胸带大红花,坐着胶轮拖拉机,走遍全县各学校。吃的是细粮,还不用出粮票,报告中还有热烈的掌声,足让刘昭义享受一阵子。事后,他做了一首打油诗,可见当时的兴奋心情:

        万万万来健健健,

        先天不足嘴纺线,

        哪知因祸会得福,

        游遍全县还管饭。

        刘昭义只顾做报告,他的一摊子由于老师代管。于老师明显表露出病态,讲课力气不足,走路都显得困难,有几次晕倒在课堂上。同事们劝他去看病,他说没必要,同事们不理解,说他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有没有必要还是看看为好。其实于老师去过医院,医生说他的病只有靠静养来维持,根治的希望很小。于老师静养不了,他扔不下学生,舍不得讲台,罗老师一直牵挂他的心。

        有的老师劝他在家休息,反正休病假也发工资。于老师笑着摇头,摇得一些老师得到启发,说人民教师就应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于老师不再笑,或许是没有笑的力气,他的话很低哀:“我已经没多少热,别指望再发光了。”

        于老师知道自己是要燃尽的蜡烛,恨不得将他全部知识都留给学生,他不懈地工作,对学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说来也怪,在弄不清科学知识为那个阶级服务的背景下,在读书有用和读书无用的大争辩中,没有人争论于老师的作法对与错。

        黄岭小学改为中学,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的课程由班级老师自己定。于老师从初中一年级讲起,只用半年时间就讲到初二数学课,他想再用一年半的时间授完全部初中课程,但他明白,上帝不会再给他那么长的时间。于老师想拼命,他在刘昭义做报告期间停了全部语文课,把所有时间都留给学生学数学。好心的老师规劝他,说语文课讲的都是毛著和领袖诗词,用语文压数学不会有错误,用数学挤语文,严重的政治责任不好承担。于老师不以为然,这个曾经因教学担负过政治责任的人,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论堂而皇之地灌输给学生。而且宣扬,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在互相坑害中捞到好处,跟动物抢食差不多。只有科学知识,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认识自己,团结起来解放自己,破除迷信,揭穿谎言,过上美好生活。

        对于这种不合时宜、甚至反动的思想言论,学校领导和贫宣队代表都表现得很漠然,都认为瘦麻杆折断只待旦夕,不加斗争也不会影响他走进坟墓。

        于老师在走进坟墓之前已经走不到学校,不得已躺在土炕上“静养”,他还是静不下来,瞪着吓人的大眼睛呼唤罗老师。罗老师没露面,他的学生来了。贾孝忠从事他的职业,是他的接班人,也是他的安慰。刘志来看他,斜眼里的眼泪掉在于老师无光的大眼珠子上,于老师的眼睛动了动,像干涸的河床出现了清泉。

        刘强穿来皮夹克,是于老师送给他的,伴他走进寒冷的大兴安岭。他把它盖在于老师身上,于老师想抬起麻杆儿样的胳膊拥抱他,抬不动,刘强伏下头贴在于老师的脸上,于老师嘴唇动了动,艰难地说完人生的最后一句话:“皮夹克,做为永久的纪念吧!”

        于老师生前,村里人不大敢接触他,死后,就不再顾及受他的熏染,孤单的坟前围满送葬的人。没人送花圈,人们送上黑土,坟培得挺高了,人们还不愿离去,他们把坟修理了又修理,在坟头压了一块带草根的土坯,像女人膨胀的奶头。让人想像到,这个干瘦的男人身上流淌过不竭的乳汁!

        人们离去后,刘喜还不走,手里拿着一本陈旧的数学书,是于老师的遗物。他站在坟西北,轻轻地翻书,每翻一下,他都怪笑一声,笑声大,很凄惨,飞过来的麻雀被惊走。

        一个女人走过来,见有人,她不敢靠前,又不舍走开,在荒草中停下。后来觉得刘喜不是成年人,她慢慢靠前,走到坟的另一面,和刘喜相对。

        女人头发斑白,面色蜡黄,叼着烟,用报纸卷的,又粗又长,吸一口,吐出黄雾样的烟。她跪下身,把一束鲜花放在坟上,鲜花是她在野地里采的,也是黄色。她向坟上撒土,很疯癫,小土块儿砸到对面刘喜的书上,刘喜先离开。

        学校放秋收假,刘喜回队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