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寒五陵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五)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年秋天,粮食棉花都获得了大丰收。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饥谨已经远离富庶的关中道,八百里秦川又恢复了笑脸,又以生机勃勃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马跑泉的场里、街道上,甚至连小学的操场、药王洞的庭院和饲养室的前院都晒的是棉花、玉米和谷穗。到处都是翻飞的木锨,欢快地搅动着晃眼的棉花和哗哗作响的玉米;人人都忙碌的跟头趔趄,在急促的风箱声后端着老碗疲倦地吸着面条。公鸡一如既往地带领着它的妻妾,勇敢地和晾晒玉米的人打着游击战,抱了雏的母鸡则引导着毛茸茸的子女,钻在高高支起的帛子下面,分享着不时跌落在地上的肥白鲜嫩的棉花虫。

        农忙的紧张程度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

        三挂牲口的大车已经套好了,一溜串地排着队。宝石一样光亮的玉米也哗啦啦地灌进了麻袋,整整齐齐地码堆在大车上,人们整装待发,各个小队都做好了交公粮的准备。

        大队长跑前跑后地吆喝着:“五个小队按次序排好,把牲口弄干净,给鼻梁上把花戴上。进城呀,把吃喝带齐。检查你们的东西,不要把啥忘了。会计?会计呢?各队会计都跟上。还有啥问题没?”见无人答话,高喊了一声:“走!交公粮!”大车就一驾跟着一驾出发了;他也跳上了最后一辆大车。

        马碎牛坐在一队排头的大车上。他太小,扛不动二百斤的麻袋,能跟着去交公粮只是为了让他照看车辆,防止有人偷粮食。

        赵俊良坐在二队的第一辆大车上。他的任务也是照看车辆。其他几个伙伴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队离去。

        交公粮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城里进发,人精神,牲口也精神。一路上有人唱着秦腔,迎着朝阳,人欢马叫,豪情万丈。

        车队出村后,马碎牛就夺过了他大手里的鞭子。他分开两脚,站在辕马身后的车梁上,鞭子在空中甩出许多花样,那鞭稍也发出清脆的响声。

        赵俊良一直留意着他。看到他潇洒的动作和威武的身姿很是羡慕,那手不由得就抬了几抬,做出了几个虚拟的动作。身旁赶车的是长着地包天嘴唇的二队队长,看到赵俊良的神情姿态后和善地笑了,说:“这事你弄不了。你不要和碎牛比,他天生就是个庄稼汉坯子。自小见了农活一学就会。见啥会弄啥。你有你的长处:脑子灵醒。再有几年你们长大了,他当一队队长时你就是咱二队的会计。”

        “会计?”赵俊良苦笑。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这个职业,他也根本就不喜欢会计的工作。他不希望若干年后戴着茶色眼镜,面对着一个帐本去拨拉算盘;这个形象太让他失望了。

        大车赶进了城东的粮库,那里面人喊马叫、前拥后挤,那种你争我抢、机械轰鸣的紧张场面让多年住在城里的赵俊良都惊讶不已;想不到交粮的场面如此繁忙,交粮的阵势如此雄壮。

        马跑泉的车队在人缝、车缝和堆积如山的麻袋缝中艰难穿行。他们排着队,走走停停。

        坐在最后一辆大车上的大队长跳了下来,他前后跑动大声呼唤:“一吃一喝、一把一尿!”一时间满地坐的都是人,馍袋、热水瓶也摆了一地。

        赵俊良跳下车去找马碎牛。马碎牛手里提着鞭子,两只眼睛直愣愣看着前面喧闹的交粮场面若有所思。赵俊良笑嘻嘻地问:“发啥瓷呢?”

        马碎牛反问道:“你说这交公粮合理不合理?”

        赵俊良一愣,说:“当然合理了。农民交公粮天经地义。”

        “那我就不明白了,”马碎牛说,“城里人一颗种子不下、一根草不拔、一碗水不浇,凭啥就让我们把粮食白白交给他们呢?”

        “你误会了。粮食不是交给城里人而是交给了国家。这是农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城里人要吃你交给国家的粮食还不得用钱买?”

        “国家?国家是谁?谁能看见?代表国家的还不都是城里人。白抢了农民的粮食还说这是农民‘光荣的义务’;你们城里人为啥就不交粮?”

        赵俊良解释说:“城里人没地,不种庄稼就没法交粮——但城里人纳税,这和农民交公粮是一个道理。”

        “纳税?你见过谁纳税了?油灯他爸每个月开了工资就全拿回去了,从没听说他纳过税。”

        赵俊良很认真地说:“城里人纳税这一点你不要怀疑。听我叔叔说,每个工人应纳的税款都由单位扣除后代交了。会计们都知道,一件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扣除一部分收入作为交给国家的税款。”

        马碎牛虽然还有些不服,但已没有了起初的义愤。他有些无可奈何地说:“啥事儿都是你们城里人说了算。没啥吃了,就发文件,把你们打发到农村来。现在刚有了点粮食,又发文件了,说是‘开展五反运动’。秋前没事,‘狼剩饭’假借到公社开会的名义,一拧脚跑到县里看了一场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