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本书发了过来,有16箱。刘雅霜请了扁担,从邮局挑回家。堆在客厅。其中20本是送她的样书,300本是她的稿费和版税。每本19.8元,价值6000元左右。
刘雅霜给冯文彬电话说:150本书给他,请他来搬。可是,冯文彬拒绝了,说他再也不愿见到她。他和她,从此是路人,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可见冯文彬对她死心了。不过这样也好,他也不会再给自己添麻烦了。
对于一个月不到1000块钱工资的刘雅霜来说,6000块钱是个大数目,如果不能变成钱,这堆书就是废纸。因此,必须要变成钱。码一部长篇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是说废话,几十万字不重复,也难呵。因此,她开始找关系卖书。
先是给她的好朋友,在幼师教书的姐儿们廖婷婷打电话,说她想来卖书。
廖婷婷和她是小学同学,不过她的成绩好,后来就读师范专科学校,成了教师,而且还在市里工作。嫁了个好老公,是国家干部,一个不大小的官员。平时来往得不多,这次有事了不得不找她。
廖老师说,你给学生们作次文学讲座,然后签名售书,效果会好些。于是廖老师把事情报告了学校政教处,他们同意了。经过精心准备,在一个周五的晚上,刘雅霜来到幼师。
阶梯教室早坐满了人,都是些十几岁的少女。讲台上还拉了条横幅,“热烈欢迎《江城文艺》编辑、青年女作家刘雅霜莅临!”
摆了台手提电脑在那儿,还有投影仪,不过这些她玩不来。
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主持会议,说一大堆恭维的话。当然廖老师也到场。然后就是刘雅霜主讲“散文的写作和欣赏”。关于散文,她认为——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先说感悟。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从散文里我们看到: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
这种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事实上,感悟经常是观察、思索、感觉的综合思维活动。有作者的深思妙悟,才有散文中的深刻、隽永的情、理、意、味。因此,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例如朱自清的《春》,写到的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孩子等等,本都是常见的事物,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
肖乾《枣核》中的几颗枣核,虽然平凡微小,但是,由于作者感悟到其中蕴藏的“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就能敷衍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老舍的《小麻雀》写的是一只小麻雀“‘猫’口余生”的遭遇,却能让我们从中读出人生况味,倘若作者没有那种深刻的感悟,又怎么能够从动物世界里寻找出人生的暗示呢?
所以说,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
再说形式。要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含蓄有味,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这一要求,决定了散文形式的特点。
其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备感亲切。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散文虽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表现比喻为“用奇兵”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机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二是构思精妙,出人意料。
这些学生是初中生考来的,没有读过多少文学作品,加上她的口才一般,没有幽默感,不风趣,因此不一会儿下面的人就小声嘀咕,如林中的鸟鸣,叽叽喳喳。
现在的学生不是过去的学生,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不买帐的。光靠师道尊严来维护已成过去式了。大中专学生要求换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