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总希望你能解聘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求学南京(5、毕业迷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入学不久,我们得知武汉大学中文系和西北大学中文系招收专升本插班生,每年学费远远低于我校的数倍,一些同学就向系里闹,要求增加我们的待遇。武汉大学中文系招收专升本插班生,都转粮油户口关系。我们一些同学也要求转粮油户口关系。

    有一位1960年出生的女同学,闹得最厉害。这位女同学未婚。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与人论理,说话总是哆哆逼人,较起真来,面红脖子粗,简直竭斯底里,如疯子一般。

    老姑娘同学出面挑头,向系里写了一份申请书,一是要求转粮油户口关系,二是要求增加某些课程及相应的著名教授给我们授课,三是要求跟国家统招进来的本科生一样待遇。

    班上许多同学都是各报社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是脱产带薪学习。他们都是中专大专学历,到校读书只为混一个本科文凭,提高某些理论知识,为升官发财打好坚实的基础。这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会回到原单位,甚至有更好的单位等着他们。所以,他们对老姑娘向系里提出的要求毫无兴趣。

    另外一些同学对老姑娘提出的要求转粮油户口关系及毕业时要求系里发毕业派遣证非常赞同。我自然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我毕业就37岁了,社会上一些单位是否聘用我,前途未卜。如果有系里的毕业派遣证,肯定有益无害。

    老姑娘向系里提出要求时,却把我作为典型例子,说我一个工人,辞职借了几万元来读书,如果将粮油户口关系转到学校,今后找工作就容易得多。

    最后系主任给予答复说,每年九千元的插班费,是经过有关物价部门审定,如果有同学觉得其它学校收费低,可以转学。至于粮油户口关系,招生简章说得很清楚,是委培生,学生那里来,还是回那里去。学校不予办理。个别同学情况特殊,我们系里会尽量安排其就业提供方便。

    不久,系主任特地将我叫到办公室谈话,询问了我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对我的求学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表扬与肯定。最后说,就业方面,我们一定会大力推荐。就这样,老姑娘闹转粮油户口发毕业派遣的事情,很快平息了下来。

    第二学年,通过同学与教授的介绍,我到当地两家新闻单位分别搞了一段时间实习活动。

    一家单位是晚报,同学的老公是这家晚报体育部的主任。我去实习,主要是做晚报体育部夜班编辑。每天晚上九时上班到次日凌晨二时结束。

    主要是编辑一些新华社传真过来的体育新闻稿件。或者看央视体育频道现场直播,当一场足球比赛结果揭晓之后,我根据胜负情况写一篇报道。这样做了一个月,我就没干了,因为太累。每夜宿舍门房关了门,我都是爬一个窗户进的宿舍。事后,同学给了我几百元工钱。

    另一家实习单位是当地一家电视台。是一位教授介绍我去的,也没有干多久。带我实习的电视台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记者。他有一辆越野小汽车,每次有外出采访摄影活动,便打电话通知我。我主要的任务就是替老师扛摄像机。一旦老师开车载我到达采访地,一下车,我便扛着重重的摄像机随着老师寻访当事人。

    布置好采访现场后,老师便接过摄像机开始提问采访摄像。为了采访一家专做野菜生意的老板,老师开车载我找了人家三次,才终于找到了当事人。至今还记得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到要将野菜打入城市的蔬菜市场?

    采访结束后,老师叫我写了一个文字稿,我按要求写了一篇,最后也不知此节目播出没有。那篇文字稿是我最后的一次实习作业。此后再没有与电视台的老师联系。

    1997年秋季,常有单位到学校招聘。我精心设计了一份求职书,介绍了这两次实习经历。可是,我首次拿着求职简历兴冲冲向一家单位去应聘时,却被人家的招聘简章给了当头一棒。因为上面写着,必须是国家统招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我们这种发国家教委颁发的高校正规毕业文凭(非高校成人教育毕业证书)的委培生一概拒之门外。

    1997年11月12月,我开始为工作四处奔波。但是一无所获。

    一是我年纪已经36岁,二是我的户口粮油关系不在学校,而在故乡。某县交通专科学校开始很想聘用我,后来也是因为我原来的档案关系是工人编制,要替我转成大学教师干部编制麻烦多多而最终放弃了我。

    当地一场大型招聘会的国家安全局招聘摊位前,我试着投了一份求职简历,招聘人员接过求职书问了我一句,你是党员吗?我说是超龄团员。结果没戏。其它一些什么保险推销员某产品营销员某行业业务员,我毫无兴趣。

    想到老家妻子为我付出多多,既然外面如意工作不好找,我还是回故乡再谋生路就业吧。常言道,夫妻恩爱水也甜。

    手捧名牌大学的一纸本科毕业证书,宣告两年的大学生涯到此结束。两年一晃而过,我感觉没有学到什么。

    书是读了不少,但印象都不深刻。只记得一位美学教授第一节课讲的一句话:花,是植物的生殖器。

    在大学里,听了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