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总希望你能解聘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求学南京(2、孤注一掷)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透露给我的。前面说过,王厂长的侄儿也在电工班工作。但王厂长原打算过些日子发放。因为我的报道,他不得不立即筹款,提前将降温费发给了全体职工。

    事后王厂长对我说,我根本不需要你做好事报道我们厂里的事情。如果我想做什么宣传,一个电话,记者就会来一大帮。不过,王厂长在办公室批评我的时候,又将我介绍给了另一位副厂长,说我是某某医生的弟弟。这位医生就是我大姐。副厂长认得我大姐。王厂长这样介绍我的时候,我又觉得他对我的数落,实际上是一种赞扬。

    不过,这件事令我在单位出了名。很多喜欢开玩笑的工人见了我,喜欢对我说,兄弟,没钱花了,又写报道发钱吧。

    但是在王厂长眼里,我仅仅只是一位他的一个老同学的小弟弟,仅此而已。他不支持我读书深造,更激发我斗志昂扬,一定要闯一闯。

    ————————————————————————————

    1995年12月的某一个星期六,在南京一所大学的教室里,一场再一次决定我的命运的考试正在举行。

    此时,窗外飞着漫天大雪。参加96级新闻系专升本委培生的考生有一百多人,但国家教委只特批了30个招生名额。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录取率,说高也高,说低也低。这些考生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最小的考生18岁,最大的考生有40多岁。他们有的已经在报社工作,有的已经是当地的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诗歌、小说、散文、新闻作品集子。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本科毕业证。长工资提干都遇到了这个没有本科毕业证书的难题。有的只有高中和中专毕业,多数是大专毕业。考生中,唯独只有我一个工人。由于发国家教委承认的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非函大,夜大,电大等类毕业文凭,读两年毕业,毕业证与国家高考统招生等同,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本科毕业证的社会青年来说,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专升本委培生的招生简章发出后,很多没有进过大学门的文学青年,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要求报考,因一没有大专学历,二没有发表什么文学或者新闻作品,统统都被拒之门外,没有参加考试的机会。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不够资格的考生,拿着自己几本厚厚的没有发表的文字作品,求招考部门网开一面,给予一个机会,终于打动了有关人员,给予了准考证。

    1996年春节前夕,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空中飞翔。我不知是喜是忧。难道我象尘土一样被风卷起,飞得很高,结果还是复归于大地?不久,我就收到录取通知书。我终于考上了。然而,由于不转粮油户口关系,不包毕业分配,属于只发毕业证书的委培生,家人对于我在34岁才考上大学的事,不如十多年前农民子女考上大学那样,兴高采烈。

    特别是录取通知书上写得很清楚,新生1996年春到校报到时,需要一次性缴纳一万八千元委培费,另外,生活费书本费自理。特别困难者,有一定的助学补助金。

    我1994年结婚,欠了几千元的债。现在刚刚将债还清之后,仅有六千余元积蓄。还差一万多元学费对我来说,如同天文数字。要想读书深造,只有向亲友借贷。亲友是不是都支持我,资助我,我心中无底。因为,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即使有几位文朋诗友,但他们混得都不得意,境况都不如我,想求他们如望梅止渴。农村的文学青年老朋友们,早已疏于联络,再说,农民一年到头,也落不了几个钱。向农民兄弟求援,可以说,似画饼充饥。唯一的指望,就是我的众多姐姐妹妹,姐夫妹夫们。

    如果姐妹们都不支持我,我就非常被动难堪。但我想到了卖掉家产(电视、冰霜,洗衣机)甚至衣物,也要去读书。并且投书报社,寻求社会支持。实在不行,就上街乞讨学费。总之,我要想尽一切我能想到的那怕是最极端的办法,去筹这一万多元学费。最终会不会如愿以偿,我心没底。

    ————————————————————————

    近二万块钱的学费,报名时需要一次付清。自接到录取通过书开始,我便处心积虑筹钱。父亲年已七旬,母亲早已不干农活,依靠我们子女养老。年迈的父母无力帮我一把。那么,至亲中,只有众多姐妹们可以求援。

    首先,我向大姐借钱,大姐却对我说,要我向大姐夫开口,他早已经给我准备了两千元。家里是大姐夫当家,唯一的舅子要上大学深造。大姐夫义不容辞,借给了我两千元。

    然后,大姐又背着大姐夫送给了我两千元,叫我不要声张,这是她的私房钱。大姐是医生,多多少少有点儿灰色收入。有了这四千元到手,我便稍稍舒了一口气。

    父亲于1995年国庆节过后不久,年满七十岁。姐妹们相商于1996年正月初四大宴宾客,给父亲做七十大寿。由农村三姐及三姐夫主持。春节回农村三姐家,我对三姐夫说,收了人情款,借两千元我读书。三姐夫说,没问题。事后算账,收的人情与请客开支相抵,所剩不多。结果三姐夫只借给了我一千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