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这就是篇夺宝的小说,金庸都写烂了。不过出场的舰队有些新意,不再是一味的武林争斗,已经牵扯到了朝廷。
钟大俊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读小说,待他把两期的《明报》,才惊觉自己居然看入mí了。再翻看一遍,仔细分析里面的情节与人物,忍不住拍手叫好。
金庸前年就宣布封笔,因为《鹿鼎记》连载未完,所以才耽搁至今,听说九月份就要正式结束。许多武侠mí都在想,金庸若是不写了,还有谁的小说值得一看?也就台湾的古龙了。
直到这两天的《明报》一出,大家突然眼前一亮,原来还有一个孔宣。
论文笔,只看前两章整]理},孔宣的比之金庸、梁羽生远矣,差古龙也不是一个层次。可两天的报纸全部看完,钟大俊惊讶地发现,《大唐双龙传》的文字非常老辣,看起来平白无奇,其实却是返璞归真。经常寥寥几笔,就将一个人、一个场面、一场打斗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
看到小说最后,钟大俊笑了,只见那有一行字:“报上刊登,每日内容有限。意犹未尽者,请看鄙人电影作品《喋血孤城》,或听赏鄙人音乐作品《千千阙歌》。还有十四日,鄙人神侠小说《搜神记》即将在港发售单行本,请届时关注。”
呵呵,钟大俊想起《喋血孤城》与《十四nv英豪》的票房之战,心想这个家伙是在玩三连击啊,一套组合拳揍得邵氏摸不着头脑。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两天,《喋血孤城》几乎满座,都是被忽悠来的歌mí和小说mí。
邵逸夫的办公室里,方逸华问:“《大军阀》还要如期上映吗?”
邵逸夫咬了咬牙说:“延后!”
bī得邵氏在香港推迟电影上映日期,王梓钧算是第一人了。
随着《大唐双龙传》的连载章节不断增加,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王梓钧这个人,将他以前的报道也炒冷饭翻了出来。
大家都在讨论,这一个导演、演员、歌手、小说家、商人,到底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甚至他是帮派成员的事情也拿出来讨论。不过这次骂他的几乎没有了,就连前阵子风光的《言报》也被众人狂批一顿。
一个懂得如此多知识和本领的人,哪里有时间和心思去干那些坏事?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和《工商日报》三家亲台报纸趁机抛出王梓钧的专访,说他在混帮派的时候每天不忘看书,现在更是每天坚持看书一个小时,练歌半个小时,练武半个小时……
众人一看,难怪人家能成功,原来是靠自学和坚持啊。
一些喜欢探究的人,甚至开始分析王梓钧的笔名和王氏电影公司的标志。经查证,原来孔宣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不是阐教的,也不是截教的,更不是西方教的。他的独家绝技是五sè神光,分青、黄、赤、黑、白各sè,五sè神光无物不刷,战胜过哪吒和杨戬,把姜子牙一系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挂出免战牌。陆压面对神光,也只有逃跑的份,非得教主亲来降伏才行。当为封神第一高手。
王梓钧以孔宣自居,想来是自视甚高,不屑与以前的众作家为伍,其老虎下山的公司标志,也暴露了他的野心。
半个月后,《搜神记》前三十万字的三本单行本由伟青出版社发行,第一版三万册,仅用了几天就被抢购一空,不得不再次印刷。
不同于传统武侠和仙侠的全新设定,唯美的文字与新颖的情节,终于彻底地征服了香港的读者。包括一些本来不喜欢看武侠,只因喜欢他的歌的nv生,也被《搜神记》mí住了。
1972年的香港,七月下旬和整个八月、九月,都是在谈论王梓钧以及他的作品中度过。后来的专家在研究粤语歌、华语电影和武侠小说的时候,将1972年称之为“王梓钧年”。
街头上,虽然已经是伏天,可许多人还是坚持穿衬衣加牛仔裤,渐渐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原来的狮子头也剪短了,不然nv孩子会说你很老土过时。
香港的粉丝开始给王梓钧取昵称,与台湾的“教主”不同,他们直接将“钧”字去掉,称呼其为“王子”,疑惑是直接用英文名“prince”。@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