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空明传烽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答秧秧读者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首先感谢你在我全本之后还提出这么多的意见。你的意见将是我下一本书的宝贵参考。 其次,我想针对你的一些看法,发表一点我自己的心声。 实际上我写桓震这个人,没有你说得那么好(笑),他只不过是一个瞿秋白式的悲剧人物。相信诸位都看过瞿秋白《多余的话》,那至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著作中我爱读的少数之一。瞿秋白的性格,使他从来就不具有豪情激扬、慷慨悲歌的气势和壮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自我解剖、反省,在体验、怀旧、徘徊……低回的情绪中寻找一条心灵的道路———在这中间,给他力量的始终是“对我们自己心灵的要求”、“绝对负责任”的这样一种认定。 在某种程度上,桓震跟他有些类似。时代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知道自己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虽然他的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虽然明知自己能力不及,仍然义无反顾地去做。正如瞿秋白所说,因为“历史的误会”,他不得不做着政治工作,而桓震也是如此,因为“历史的误会”,而不得不打仗杀人,过着与自己的理念完全相悖的生活。 在这种人生里,让他死于功成的前夜,对他而言近乎于一种解脱。因为没有人敢想像,外患消除了以后,桓震要如何面对中国人向来擅长的内斗。瞿秋白不希望以后的青年学他的样子。我想桓震大概也不希望有第二个人走上自己这条道路(尽管我还要再写架空校旱,汗)。 桓震死了以后怎样,近乎于鲁迅提出的问题: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实际上桓震一个人的力量,仅仅能够给中国的发展启一大端,历史的进程总有复辟和倒退,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袁崇焕知道桓震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他始终坚持桓震的做法而不改;但是等到袁也死了之后一代或者两代,这些政策仍然能够坚持下去吗?我想,到那个时候,历史已经可以走上自己的轨道,经济因素总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这一点倒是说得很对。一旦阻碍商业发展的藩篱被打破,想要再修补起来近乎是不可能的。以后的中国,在我猜想之中大约会开始土地兼并和小农破产,不过那时候的问题,已经是后人须要面对的了。 最后,欢迎你继续指正我的下一本书(预计在五一之后开始发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