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唐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大食使节自然不会同意,只不过人在屋檐下,他们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强硬,因此只能委婉的表示,大食是绝对不会将苏伊士运河交出来的。
对于大食使节的坚持,李世民最后也退了一步,他认为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不能由大食一家把持,因此提议应由几国共管,彼此平分利益所得,而且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大齐和天竺使者的坚决同意。
本来若仅仅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大食很可能会同意李世民提出的这一要求,毕竟苏伊士运河虽然是条黄金水道,但是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顾不得了,更何况仅仅是出让一部分的利益。
不过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敏感了,它刚好位于大食半岛和埃及之间,距离大食的首都也不是很远,若是让大唐三国也插手到运河的管理,那么简直是相当于在大食的心脏上悬着一把尖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所以最后大食使节们还是顶住大唐三国的巨大压力,仍然没有同意李世民的这个提议。
这下让李世民十分恼火,不少大唐的将领也纷纷叫嚣着开战,不过最后李愔派来的使者则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让大食再次加大苏伊士运河的开放力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允许他们扣押大唐三国的商船,同时也要对三国的商船实行减税政策,税收比原来降低了一半还要多。
眼看着大唐上下都叫嚣着要开始。大食使节们也都不好过,现在看到大齐的使者提出这么一个不触及他们核心利益的方案。自然全都是举双手赞成,而李世民开始却做出一副不同意的姿态。后来还是李愔和、李贞、李恽三人亲笔写了封信,这才让他‘勉为其难’的答应这个方案。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大唐牵头,大齐、天竺和大食一共四个国家参加,终于在最签署了一份名为《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的商业合约,在这份合约中,大食声明绝对不会擅自扣押大唐等三国的商船,减免三国商船的税收,同时也保证苏伊士运河的畅通。
而为了监督大食对这一条约的执行。条约中还规定了一条,那就是大唐三国将在哈丰角建造一座军事港口,长期驻扎着一支由大唐三国共同组成的联合部队,一旦大食没有达到条约中规定的内容,那么三国将以武力保障自己在条约中的合法权力。
对于联合部队这一条,大食使节虽然极力反抗,但最后还是顶不住三国的压力,最后终于同意下来,只不过他们却也成功的在这一条上加了一个时间期限。规定若是二十年内,大食并没有违反条约中的内容,那么大唐三国就必须撤掉哈丰角的联合部队。
《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的签订,保证了苏伊士运河的畅通。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不过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了这一个条约的保证,李恪也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全力为进入地中海做准备。
贞观二十四年的秋天,经过近一年的准备。李恪自己在上海和苏州等地,一共招募了两万愿意随他一起去地中海的百姓。李世民在关中地区帮李恪召集了四万人。另外还有六万非汉族百姓,这些非汉族大部分都是北方草原的胡人,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西域人。加在一起算是凑够了十万,全都送给了李恪。
最后则是李愔在大齐帮李恪招募的百姓,相比较而言,李愔这里的汉人大都是从中原地区刚迁来没多久,而且对现在的生活也十分满意,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再次迁移,最后李愔也只招募到两万出头的汉人百姓。对此李愔十分不满意,但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组织了不少三韩、倭州和虾夷岛上的胡人,最后加在一起有十六万,再中上两万汉人,共有十八万人。
三方招募的人数加在一起,刚好达到了三十万,其中汉人只有八万,不过因为李世民和李愔安排的很巧妙,其它各族的人口都比汉人要少,比如除汉人外数量最多的胡人,北方胡人和虾夷胡人加在一起,也才六万人。
三十万人看起来很多,至少比当初李贞和李恽去天竺时人口要多上不少,但李恪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要去的地中海远离中原地区,哪怕是现在海上交通发达,但却依然很少有汉人去那里,这点连李贞和李恽的天竺都比他那里要强一些,比如现在就有不少汉人陆续去了天竺定居。
所以在短时间内,李恪手中的人口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三十万人,将是他日后建国的全部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汉人数量并不多,他不但要用这有限的人口统治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要防止带去的其它各族势力增长太快,不利于他的统治。
人口的问题暂时只能这样了,毕竟三十万人已经不少了,至少对于李恪来说,他已经有种意外的惊喜了,本来按他原来的估计,最后能招募到的总人口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甚至对于汉人的数量,他也认为最多只有五万,没想到现在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的目标。
就像当初李愔说的那样,人口有了,那么军队也就不是问题了。本来李恪府上就有一千人的卫队,这些人自然也都要跟着他去地中海,而且也将成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