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吕氏春秋(251B.C.—233B.C.)
,终于以一千六百斤黄金的总代价,成就了历史上回报率最大的一笔投机买卖。
可是谁又会想到,又过了十年以后,吕不韦到了五十来岁,突然被罢了官,限期离开咸阳!好梦原来也有做醒的时候:吕不韦被赶出咸阳,惶惶如丧家之犬,赶奔河南封地。心慌意乱的他,恋恋回味着咸阳宫里那一段不长不短的人生金梦他。怎能满意于这一场朝风朝雨的烟。然而他却也只能远隔千山,注目回望,让离情归于平淡,恋情归于怀想。
如果认为吕不韦只会唱“别说爱情就是你的名和姓”,那就实在太小觑他了。吕不韦是颇有能力的,他连过了两次招,跟六国诸侯。
首先,在他执政第一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就派出大将蒙骜(念傲)冲出函谷关,沿豫西走廊向东开拓,攻占了该走廊的战略要地——成皋地区。次年,蒙骜又攻占了赵国在山西地区的太原。再次年,蒙骜攻占了魏国的汲、高都等二十城。同年,又攻取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诸多战功,使得这位蒙骜堪称秦国一时名将,后来他又攻拔韩国十三城、魏国二十城,累积已有九十余城入帐,简直可以号称“小白起”了。这位蒙骜,就是未来名将蒙恬的爷爷。和其他秦国将相一样,蒙骜也是来自齐国的外籍高能量人士。
与秦军一贯的杀戮作风不同,蒙骜虽然攻城总数超过白起,但战斗中没有斩首的记录,这体现了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所鼓吹的“义兵”精神,不鼓励进行歼灭战。直到十几年后吕不韦死去,才再次出现斩首十万的记录。
蒙骜的兵虽然“义”,但它吞土并地一系列凌厉的攻势,还是引起了东方各国的恐惧和警觉。于是,东方诸侯组织起了对秦大反击,“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出任总统帅,时间是公元前247年。
魏无忌曾在十年前的邯郸大战时期有过出色表现——“窃符救赵”大名远扬诸侯,号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所以诸侯们都给他面子。他挂上了魏国上将军印,并且约集韩、赵、魏、楚、燕五国军队,西讨强秦。蒙骜看看魏无忌声势浩大,决定避其锋芒,主动放弃豫西走廊,实行战略退却。联军一路追击,双方经过激战,秦军受到一定打击,蒙骜收容残部退守函谷关。魏无忌统率五国联军追到,在函谷关下挑战,一直震动了咸阳。
但是,五国联军进展速度过快,兵员、物资无法补给,以致无力攻克拔函谷关,拖延了一阵,干脆宣告合纵攻秦战役胜利结束算了。
潇水曰:补给线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研究了与中国志愿军的交战记录,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中方志愿军发起的每次有威胁的进攻,都是刚好持续八天时间。不论功效如何,八天之后必然中止,不再扩大战果。这是受了中方军用物资运输能力的限制。中国后勤准备的最大限度,是让每个士兵可以获得持续使用一周的弹药和粮食。一旦粮食弹药耗完,战役只能停止。所以后来李奇微利用这个特点,组织了一次在八天之后发起的颇有杀伤力的的大反攻,令志愿军同志们很吃亏、很难受——损失了五万多人。
魏无忌立了赫赫战功,凯旋返回大梁,后边跟着秦国派来的间谍。秦国再次使用了反间外交:吕不韦命人携带一万斤黄金,到处寻找晋鄙的门客(当年晋鄙老先生一点儿罪没有,却被魏无忌的门客朱亥大哥活生生地给凿死在边防军指挥部了)。晋鄙的门客们恨的牙齿痒痒的,于是拿着黄金,四处跳着脚骂魏无忌,造谣说:“魏无忌拥兵自重,要造反啦!现任魏王(魏安僖王),要滚蛋啦!”
秦国还特别派出使臣,给魏无忌贺喜说:“魏先生,Congratulations!恭喜您当了魏王啦!”搞得魏无忌百口难辩。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魏安僖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剥夺了魏无忌的上将军印。
魏无忌从此谢病不朝,与门客作彻夜长饮,以泡妞和喝酒为务,活得好像颓废派诗人,终于在四年之后酒精中毒而死。作为“战国四君子”中最有君子之风的人,魏无忌死得还是让人心情沉重的。不过,到了这样的季世,可供人沉重的事,还要太多呐。
蒙骜抓住这个良机,于同年(公元前242年)再次大举进攻中原,连拔魏国二十城,再次控制住豫西走廊,甚至沿走廊一直向东打通到了齐国,与齐接壤。不但直接威胁齐国,还凭借此走廊“断天下南北之腰”,把走廊以南的韩魏与北面的赵国互相截断,形成了对诸侯的一种半包围形式,有利于未来各个击破。
东方诸侯无不振恐,准备垂死挣扎,于是再次联手击秦。这次击秦行动的“带头大哥”名叫“庞暖”,是赵国人,他写过一本兵书,是个作家,但是打仗勇猛,曾经击破燕军两万,擒杀燕将剧辛——是个大嘴巴、能吹牛的家伙(我是说剧辛)。
庞暖集结了赵、魏、韩、燕、楚五国之师,但是觉得自己的名气不够大,就找到了当时能耍大牌的人物——战国四君子中的最后活着的一位——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作为纵约长,浩浩荡荡向秦国进发。事实证明,选择黄歇这种肉食者鄙的贵族大牌来捣乱,算是庞暖自找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