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一章 胡服骑射 (307B.C.—305B.C.)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跑一会儿,肚子就瘪下去一号,所以要及时勒紧肚带,不然你就掉下去了。尽管如此,你也容易掉下去,因为战国时代的马鞍只有肚带,马鞍前边尚无盘绕马胸的胸带与鞍连结,鞍子易于向后滑动。骑快了,人就坐到马腚上去了。
    能在奔驰的战马上坐稳以后,接下来是练习射击。马上射击难度大,马乱颠乱晃,从上边射击命中率差,不如从战车上发射得准,所以你得认真苦练。而且请记住,当敌人在你的射程中时,你也在敌人射程中,所以你最好侧着身子“偏坐”。好在你的马乱颠乱晃,敌人也不容易射中你。如果换在移动沉缓的战车上立着,那被射中的机会就大了。不过,战车兵的甲胄精致,牛皮质地(楚国人甚至是犀牛皮、鳄鱼皮的),挡箭效果好,挨上几箭也可以接着打斗。骑兵却是轻甲,只覆盖上身,甚至没有甲——像关公老爷那样只有战袍,吃上一枚,入肉三寸,拔下来,带肉二两。
    现在说说赵武灵王的马。
    中国土产的马匹,一向比较差。
    马大约从尧帝起,就开始给中国人民拉车,一拉就是两千年。它们爬在地上,作出使劲的样子,吃苦耐劳但是速度缓慢——这是农业社会用马的特点。长期套车,牵引重物,使马的品格退化,DNA有向牛变异的趋势,终于不会奔跑了。它们个子矮,骨架细,没有爆发力,瘦单单的,更像驴。
    因此,当时的马儿非要打仗的话,也是四匹捆在一起拉战车,而不适合骑乘作战,否则就成骑驴打仗了。
    不过,赵国北部的代郡却有良马,叫做“代马”。代地原是狄人盘踞的地盘,后来被赵国开国之君赵无恤夺去了。代马是闻名诸侯的优质战马。“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是唐人的诗句,就是歌颂代马的。
    赵武灵王在代郡设计骑邑,花了前后十年时间,彻底打垮了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夺得北方逾千里的土地。
    这就奇怪了,赵武灵王刚刚学会骑马,学生就能打败老师?
    史书上对此没有解释。
    我们只能根据古代兵书的描述,推论赵武灵王的车骑与胡人对垒时的情形。
    当策马狂奔的胡人冒出地平线,奔腾杀来时,赵武灵王立刻布阵迎敌:以骑兵在前,阻挡敌人,给自己战车创造充裕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一般做成圆阵固守。当胡马蜂拥逼近,赵氏骑兵就退入战车阵内,用战车车体及车上竖起的盾牌为掩护,联结成原野上的临时城墙,从“城墙”后面,用远程武器(也就是箭)成丛发射,大量杀伤胡人。中原人所擅长的弩,射程远,穿透力超强,从盾牌后弹出,给胡人大吃苦头。
    当胡人无法攻穿赵国车阵,马噎人伤,士气顿挫之际,赵武灵王的骑兵与战车立刻展成攻击队列,实行反击,猛冲敌群,直至敌方溃散,并且由骑兵完成深度追击。步、骑、战车三种兵种的密切配合,使赵武灵王的军队展现出所向无敌的战斗力。胡人射技虽佳,但兵种单一,并且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组织配合,败率多于胜算。
    于是赵武灵王刮擦三胡,拓疆千里,在原三胡之地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郡,从而整体上囊括了山西中部北部、河北北部南部、陕西北角。赵武灵王壮志得酬,在北方边境大筑长城,长城最北一线已经修到了内蒙古境内,大青山以南。至今内蒙古地区仍有赵长城遗迹存在,长约1300余里。 
    战国时期的中华大地上,也有一个“以色列”,那就是赵国东边的中山国,河北平原上。
    中山国的文明并不落后,它是一支有志气的狄人——白狄,在春秋时代从陕北老家举着白旗(所以号称白狄),一路游牧过来的。这些白狄越过太行山,入居河北平原,在石家庄保定一代,圈了一块地,建国,是为中山。然后,就忘了本,“汉化”得很厉害。他们大量使用铁质农具,农牧兼行,还善于酿酒,《搜神记》里说中山国的酒好,喝了就死,死了埋地里三年,挖出来一看,人还在呼呼大睡,这酒号称“千日醉”。
    中山人喝完了酒以后,热血狂躁,就向东北去打燕国人,侵占燕地“数百里,列城数十”;向南则殴打老赵,即赵武灵王耿耿于怀的“中山负齐之强兵(中山的背后还有大齐国在撑腰),侵暴吾地,系累吾民(抓了我们的小老百姓),引水围鄗(夺了我们的鄗邑,河北高邑)”。中山兵锋南距赵国邯郸仅一百公里,“如果不是祖宗保佑,社稷几于不守”。中山国像一匹猛烈的山猫,咄咄逼人,令赵人忧惧。
    中山的地理位置更让赵人难受,它“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腰”。所谓“控太行之险”就是太行山呈南北走向,像一个隆起的屋脊,把山西、河北两省左右分开。赵国要从山西进入河北,必须跃过太行山,怎么跃呢?太行山麓只有一些东西走向的谷道可以穿越,而中山国正控制了谷道口险要处。所谓“绝河北之腰”,中山割断了赵国在河北北端的代郡与南端的邯郸,上下分离,把代郡这个重要军事基地,阻断在北,不与南部邯郸相接,自然让赵国不爽。赵国必须打通邯郸与代郡之间的大道。
    赵国像袋鼠一样,抱着腹部的中山国。中山国割断了赵国南北,使它很不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