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章 孙膑庞涓(380B.C.—340B.C.)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百二十年后,秦灭六国。
    [曰]潇水曰:魏国的地理位置有点像现在的德国。德国为什么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都不能称霸,就是因为它总是处于内线作战:左边是英法,右边是苏俄,两线作战搞得它挠头焦心。而英国、美国能相继称霸,就是因为远离大陆,处于外线。
    马陵大战,孙膑埋伏了十万只强弩射击庞涓,这是军事技术的一次革命。
    弩这东西不同于弓,是春秋末期楚国人发明的新式武器,有瞄准器(望山)和扳机(悬刀)。传统的弓,轻便、快速,便于在冲锋中携带,但命中率不高:弓一旦上了箭,拉成满月以后,必须立即发射,不管瞄得准与不准——因为你老不发射的话,胳膊就要累酸。但是弩却把势能储存起来,拉开的弓弦可以固定在与弓体相交呈十字形的弩柄小钩上,一扣扳机(悬刀),箭才出去,这简直就是古代的步枪。所以人就可以从从容容地瞄准,爱瞄多长时间就瞄多长时间,还有瞄准器(望山)可以帮助,上有刻度,相当于步枪上的标尺准星。而且你两只手端持着弩,节省力气,可以瞄得更准。所以弩比弓命中的更精确。
    弩的另一个优点是劲道非常大,射程比弓远的多:弓都是单臂拉弓,而弩可以两只胳膊一起上弦,所以可以把弩臂材料的倔强系数设计得更大,更有弹性。弩还可以用脚踏腰引来拉开弦,装上箭,叫蹶张弩。张艺谋的《英雄》里边的秦国兵,坐在地上,脚蹬手引给弩上箭,有点像坐着脱裤子,就是在使用蹶张弩。蹶张弩劲道更大了,杀伤力非常可怕,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60—80米,近距离可以穿透一头野牛,威力和有效射程等于现代一般的手枪,穿透皮甲木盾小意思。
    最厉害的弩机,是几十个人合力扭动绞盘,拉弦上剪,射程极远,无坚不摧,简直就是导弹。如果用人扭动绞车吃力的话,可以用老黄牛拉绞盘!
    弩的出现,使得战场在战场上的地位遭受巨大挑战,促成了战车从战场上的逐渐退出。
    当然,弩机也有缺点,就是上弦比较费力气,上得也慢,在冲锋和突袭敌人时,派不上用场,不如用弓。所以弩主要用于防守,特别是像“马陵之战”这样的伏击战最适合用弩了。孙膑就是埋伏了一万只弩。埋伏和射击的时候,根据兵书,一般是采取迭射法:军士排成前后三行,第一行发射时,第二行准备,第三行装箭。第一行发射完毕退至第三行位置装箭,第二、三行递进发射,循环往复。这跟欧洲人排成三排使用火枪循环射击,是一样的啊。[/曰] 
    田忌、孙膑从河北马陵凯旋归国,得到了“身高八尺、形貌昳丽”的邹忌相国的热情嫉妒。邹忌让一个大嗓门跑在临淄大街上找人算命:“我是田忌家的,我们主子爷连战连胜,声威天下。我们主子爷想干件大事,能干成吗?你给我算算!”这么一嚷嚷,满大街的人都知道田忌要干大事了。国君田因齐也听见了:“田忌要干什么大事啊?是要割我的脑袋吗?”
    田忌在回国的路上还不知道自已要干大事呢?孙膑经过多年政治考验,以及自己失去双腿的教训,他从黑咕隆咚的车子里,挑起帘子告诉田忌说:“田将军,你能干一件大事吗?”
    厚道的田忌说:“干什么大事啊?”
    “我们不要解下甲胄,我请以老弱之徒扼守齐国要害,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然后我们背依泰山,左临济水,右凭高唐,以轻锐车骑突袭临淄之雍门。杀进去驱逐邹忌这个坏蛋,博回国君对您的信任。”
    “我可干不了这样的大事!对不起啊。”
    “那我们看来是回不了家了。”
    果然,部队达到临淄,田忌已被国内宣布为国家叛徒,要求下车接受警察捆绑。田忌无奈,只好携了孙膑,南走楚国。当然,也有一种说法,田忌想争个鱼死网破,于是率其徒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打了半天,哪那么容易(邯郸攻了三年都攻不下呢)。田忌无可奈何,身后各地勤王部队又来包抄他了。他只好落荒而逃,跟孙膑远走楚国。
    美丽男人邹忌在城里得意洋洋得说:“看,我的预言多准确啊,田忌果然造反啦。”——那不是你逼的吗!这个身高一米八四、形貌(日失)丽的郭富城型的大美男子,心眼儿却小得如芥子啊。而田忌、孙膑的失位,也跟吴起之失落于魏国一样,功劳卓著的厉害角色,在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君权的战国诸侯朝廷上,肯定要被他们的君主排斥的,以此避免类似“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旧剧重演。树大招风,功高遭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种词在我们的文化里真多啊),这是古往今来的规律。
    很多年以后,齐宣王继位,又老又美的邹忌终于失宠,自然死亡。田忌、孙膑也已经老了,没什么威胁性了,应齐宣王之召,随着深秋的落叶一起返回故国。孙膑晚年,开始在轮椅上写书,伴着孤灯,这就是《孙膑兵法》。
    潇水曰:孙膑兵法的主要思想是“必攻不守”,从而引出了对“运动战”的重视,这是他在军事史上的创举。从前,秦穆公千里袭人,蹇叔以为是死路一条,这是因为当时的运输条件打不了运动战。现今,车、步、骑相结合的野战行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