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悼公再霸(575B.C.-555B.C.)
赞古怪老头祁奚,说他推荐自己的仇人,不是出于谄媚对方;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假公济私。真是“心地无私天地宽”啊。
中军元帅智莹上任三把火,“三分四军”,把上述指挥序列改编如下:
第一军:
晋上军 + 鲁、曹、邾三国军队。
统帅:上军将 荀惬,佐将韩起。
范匄 支援策应。
第二军:
晋下军 + 齐、滕、薛三国军队。
统帅:下军将 栾黡(栾书的儿子), 佐将土鲂。
魏颉,支援策应。
第三军:
晋新军 + 宋、卫、曹、邾
统帅:新军将 赵武(赵武作为新军将,已经属于六卿之一了),佐将魏相。
按照智莹“以逸待劳”的疲敌战略,以晋军为主体,加联合国军,轮翻出征,垂饵虎口,一旦楚人迎击,便立刻撤退,要求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目的。规定:第1次上军出征,第2次下军出征,第3次新军出征。后备队归元帅直接掌握,随时策应。三驾之战,准备点火了。
公元前563年,晋齐鲁宋、曹卫莒邾、滕薛小邾,联合伐郑,进行“疲敌战略”的第一次尝试,史称“一驾之战”。
晋军进占梧、制两城,建立黄河南岸桥头阵地,与虎牢成犄角之势,控制郑国。形势所趋,楚令尹子囊被迫率军北上,支援郑国。晋军元帅智莹说,面对好吃的敌人,我们需要克制和忍耐,既然是疲敌战略,敌人已经运动,目的已然达到,我们可以作战略退却了,“等敌人骄傲已及,我们再来收拾它。”
上军将栾黡(念原)对着无处插手的大好战局心急如焚,于是高唱反调:“逃跑,那是军人的耻辱,这么多国军队一起逃跑,我受不了!我要自个往前冲”。(他是栾书的儿子,一个飞扬跋扈的活宝,因为他爸是高干)。
栾黡视野越狭隘,经验越欠缺,洞察力越短浅,就越不能承受自己的伟大,于是指挥部署军队,像一片卷动的沙尘推向天光灿烂的中原天空。栾黡一前进,晋军不得不跟着这个无事生非的家伙全员推进,于是和楚军夹颖水列阵,形成警戒对峙。
不能控制全军的智莹迁就局部鲁莽行动,硬着头皮冒险,以1/3的国家主力对抗楚军全员,这对晋国是危险了。智莹在临时搭建的木屋子里,望着老鼠钻出的墙洞忧心不已,疲楚计划发生波动,伴随而来的焦灼使他不耐烦了,好在他很快坚定了自己的既有立场,于是在军委扩大会上,深恶痛绝地批评了军内不同意见(当然针对活宝栾黡),认为疲楚目的已经达到,班师回国。
这个没有大英雄的时代也没有什么故事可讲,虚晃一枪的战事就结束了,叫做“一驾之战”。晋军基本上进退自如,保持着战场的主动权。
晋军撤退后,楚军也随之撤退。其实楚军人多,晋军人少,而楚国却放弃了渡水追击的机会。这真是我见到过的最腼腆的蜥蜴了。
平静的氛围笼罩着双双撤军以后的中原战区,平静得象一颗草生长于远古夏天,有风的时候才做一些不为人知的摇动,简单又重复,更显得寂静了。
次年,又一拨晋国人马象幻影一样在智莹的指挥下,协同以宋齐卫诸侯军队,从各自方位,滑入巴尔干平原,于郑南门外举行大规模阅兵示威,出尽风头以后,安然撤退。史称“二驾之战”。
楚国人联络秦国,千里兴兵北赴中原,等到了巴尔干,敌人的影子早已融化消失,落日照大旗,只剩马鸣风萧萧。楚军扑了个空,长途跋涉,劳而无功,最讨厌的是,这么远的路,还需要靠自己走回去,寂寞无聊,疲困不堪。此役史称“二驾之战”。
楚国人刚回到家,拧开水龙头开始洗澡,情报显示,晋国动用较多兵力又发动“三驾之战”,南渡黄河,兵车又犯巴尔干,晋悼公还禁止炊事员乱砍树林,禁止多国部队侵掠百姓,下令宽释战俘,布仁度德,郑国人深受感动,表示归服晋联盟。楚国人在家里开水泡着脚说,你们爱干吗干吗吧,老子是不管了。
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向被兵家视为上策。晋国两年之内三驾伐楚,着眼点在于屈敌,而不是歼灭。一驾进军的时候,晋军战斗力薄弱,双方对峙颖水,楚国竟不敢进攻。晋军撤退,楚军也随之撤退。虽然楚国联络了秦国帮手,但二驾之战时,毕竟晚了一步,无处用武。一驾、二驾,楚国两度都是随着晋军出动而出动,随着晋军撤退而撤退,旅进旅退,鲁钝无主,往返奔波,疲惫不堪。等到了晋国人“三驾”进军时,楚国已经无力周旋。
既然楚国人不来了,三驾蜥蜴晋悼公就和中原变色龙郑国,签署巴尔干和平条约,在萧鱼举行诸侯大会,晋悼公、郑简公、鲁侯、卫侯、曹伯、齐世子光亲临现场,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还有:莒国、邾国、滕国、杞国、小邾等国家和地区的君主及代表。晋悼公手执牛耳,以盟主身份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全球和平与地区合作。萧鱼大会,成为城濮战后又一次“践土之盟”,晋国霸业至此再兴,时间是公元前562年,上距晋文公重耳时代六十年。而楚人只能呆在江汉地区洗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