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强哉骄,大晋风流(600B.C.-580B.C.)
为蜥蜴,但依旧皮糙肉厚,真较量起来,未必好啃。而且此次战役目的,并不在“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降伏齐国这个“大蜥蜴”为晋国座下的“鼻涕虫”,联合对楚。
于是,在鲁、卫两国建议下(这两国是齐国邻居,也怕真跟齐国翻脸),郤克决定——讲和!
然后,趴在床板上得胜回国了。
“袖中血洒地,车上旌拂云。”这是古人歌颂郤克的诗。
郤克在鞍之战,用自己的坚强毅力,赢回了为人的尊严。
不过,郤克负伤太重了,腿本来就瘸,回去落了个严重偏瘫,又带病工作了两年,在灭掉山西中北部地区的赤狄,为晋国再立新功之后,就以半身不遂之身殉职了。
从此,齐顷公开始像鼻涕虫一样粘住了晋国,他不远三千里过来朝拜,甚至提议尊晋景公为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晋景公连称不敢,但是钻在被窝里乐了三天。齐顷公从此捐粮、捐钱、捐军队,和晋国联手对抗中原公敌——蛮楚。
既然齐国人对自己变得忠心耿耿了(就像战败的日本人对美国人那样),晋国出于回报,命令,鲁国把汶阳之田交割给齐国。
汶阳之田本来是鲁国的,从齐桓公时代起开始在齐鲁之间抢来抢去。鞍之战之后,作为对战败国的惩罚,晋国命令齐国退出对汶阳之田的占领,交还给战胜方的盟军鲁国。这块肥肉在鲁国嘴里没叼几天,晋国又要它再吐出来还给齐国。鲁国人牢骚满腹,差点搞了个“五四”爱国运动。一些鲁国人引用《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一段,嘀咕晋国无德无信。在这首诗里,鲁国人把自己比喻成了被泡过之后又遭抛弃的妞。
齐顷公不再走军事救国路线,也不囤积粮食了,齐顷公变得很低调,他周济穷人,照顾鳏寡,让流浪汉拿着麻袋和肥老鼠一起住进施粥棚,养着。一直到齐顷公死,国人都很敬服他。齐顷公成为我们“春秋十大蜥蜴”出场之第一,名为“灭此朝食蜥蜴”。
(附记:齐、晋鞍之战还有另外一个小插曲,仗正打得热闹的时候,平阿邑的一名齐国士卒在战斗中把他的戟给丢了,但是他却捡了一条矛。撤退的时候,他很不开心,对路上的人说:“我丢失了戟,得到了矛,这么回去可以吗?”
路上的人说:“戟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了兵器又得到了兵器,为什么不可以回去呢?”
这个小卒继续走,心里还是不高兴,遇上高唐邑的大夫,就站在他的车前问:“今天作战时,我丢失了戟,得到了矛,就这么回去可以吗?”
大夫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得到了矛,怎么向祖国交待呢?”
这个小卒一个立正敬礼,答了声:“嗨!——!”然后返回战场,奋勇作战,终于战死了。
高唐邑的大夫说:“君子不能单让别人赴死。”于是也催车杀过去,死在战场上。
唉,春秋人的性子,真可爱啊。
关于戟和矛,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矛是什么,可以不多说了,就象削尖了尖儿的甘蔗。
戟,则是“卜”字型,矛头下面加一个横枝。横枝象镰刀那样,可以钩割;戟尖可以象矛那样,刺。是多功能武器。但是不能砍,这是青铜材料的弊端。等坚韧的铁器时代来临以后,劈砍类武器如关老爷的大青龙偃月刀,才孕育出炉。
戟,是戈矛联装的兵器,既可以冲刺,又可以勾杀,是当时最厉害的家伙,比矛有面子。
戟的杆,两到四米长不等,战车兵用的长,步卒短。最短的手戟用于投掷,“三国”典韦使的那种。吕布的戟,实际上是戟刀,横枝外端铸了个月牙儿型竖刀,样子好看,我国从前机关大院愚蠢而保守的大铁门顶子上,还有过这种尖东西的缩型呢,一排十几个小戟刀立在门上,八十年代你如果回家晚了,就得爬门,从这戟刀顶上翻进去。回忆起来,郁闷而有趣得很。
如今,美国人的警棍仍是戟形的,而且用途多样。曾经有过一位警察巡逻时候,用警棍伸到饼店的橱窗里面,拿警棍上横生的小枝,挑出一个多纳圈(Donut)来吃——那个戟枝正好可以穿进多纳圈的中心洞子。不料这事被饼店的摄相机录下来了,这警察为偷一个饼而丢了饭碗。
又及:最近看新浪新闻,河北定州发生村民遭二百暴徒袭击事件,四人致死。暴徒还“自制了一种长短不等的钢管,一端磨尖,管侧焊有镰刀”云云——这,不就是戟吗,今人跟古人一也。哈哈。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历来是相生相克的一对冤家姐妹。南北母亲河和大姨河的霸,是春秋时代的主旋律,争霸的焦点就是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即黄河、长江所夹持的中原地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也就是我所谓的“巴尔干”火药桶)。火药桶的药捻子,通常都是郑国这个墙头草。
自从楚庄王邲之战战胜,郑国就当了楚的小弟,许国也是楚的小弟。这两个小弟之间,由于离的近,也互相打架。郑国攻打许国,抢了许的庄稼地。许灵公于是跑到楚国那儿告郑国,郑灵公于是也去楚国应讼,楚国还给他预备了一个律师叫皇戌,替他答辩。虽然皇戌能说会道,在司马子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