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十一章 问鼎中原(B.C.607—B.C.590)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晋国的霸业,是在重耳和晋襄公父子时代最盛。到了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年间,霸业中衰。那么,这个中衰时期,春秋的霸主又是谁呢。
    南方的楚庄王芈侣,在晋灵公第九年(公元前613年),以声色冶游的方式,登上了他爸爸商臣(楚穆王)传给他的宝座。
    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窝囊的楚庄王上任,却装了三年孙子。这期间楚国事务都由权臣令尹承包,楚庄王的主要任务是喝酒和听音乐。
    楚国的巫术、神话、乐舞、楚辞,那都是春秋艺术宝库的奇葩。不听国政、日夜作乐的楚庄王花了三年时间,坐在钟鼓齐鸣、竽瑟狂作的宫殿上,搂着进口的外国美女,欣赏各种乐器纷然杂奏,一片轰鸣。
    楚庄王一边听歌看舞,一边痛饮。我国古代的酒主要用黍子酿造,起源可能来自放馊了的饭,中国人用水果酿酒的历史比西方晚,酒精度数也不高,所以容易变酸,一次必须使劲喝。直到酩酊大醉。
    楚庄王红着脸,晕乎乎地说:“寡人过得好爽啊!有敢谏者,死无赦!”可是大臣们忍不住还是想劝他。伍参(即伍子胥的曾爷爷)跑到殿上,说了他那著名的“有鸟停于高阜,三年不鸣”的故事。伍参说:“我看见,有只鸟,停于高阜,三年不鸣。这鸟怎么这么奇怪啊,占着树枝儿不拉屎!”
    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从钟鼓间探出脑袋,回答:“这个鸟的情况我知道。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参磕了个头:“大王英明!”就出去了。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还被不识字的小燕子还珠格格念做“一鸟骂人”。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大师认为,人们做事的动机除了性冲动,就是“渴望伟大”了。伍参的话正是从伟大入手,但是还嫌隔靴挠痒,因为他没有摸到楚庄王的苦衷。楚庄刚一上台,年纪又小,力量又孤,面对复杂的国内政局根本不敢出声。当时的实力派人物令尹和另外两家大夫拉起队伍对打,可怜的楚庄王只够做旁观资格,结果还是被二大夫像捉小鸡那样劫持出城了,等令尹胜利以后才得以归位。武力如日中天的令尹,跺一跺脚,楚国就要乱颤,可怜的小楚虽然名为大王,实在随时可以被杀被废,他只能躲在酒杯中暗自观察政局。
    (注:按理说,楚国一直强化王权,推行县制,抑制分封,并用“覆军杀将”这样的苛法控制担任朝臣的各卿大夫家族,不应该出现权臣压盖楚庄王的后果啊。是的,楚国相对北方诸侯来讲,君权算是强的。但一个国君不可能自己管理好诺大的楚国,楚王必须借助自己的副手,也就是令尹来管理国家。令尹相当于后代的宰相。宰相是很容易分掉皇帝的大权的,后来的皇权社会摸索了很久,皇帝们才搞出了制约宰相的一系列办法,譬如不许同一家族世袭宰相,用谏官牵制宰相。但是,楚国的十一位历任令尹中,有八个,都是来自同一个家族的,这个家族名叫“若敖家族”。这就使得若敖家族成为堪于楚王族分庭抗礼的望族。
    从最早的猛将屈瑕,到后来的斗伯比、斗廉、斗祁、斗射师、令尹子文、令尹子玉、现任令尹斗越椒,都是若敖家族的。若敖家族从楚武王以来,世代官居高位。其中,斗伯比扶助楚武王攻服随国,斗廉则是春秋早期思想家,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斗祁是楚武王创设的第一任令尹。斗射师帮助楚成王杀灭乱国的子元。楚成王得到权柄后,老虎奶喂大的斗谷於菟毁家赞助楚成王,成为楚成王的令尹,即令尹子文,是楚国历史上最为德高望重的圣人,后代令尹高不可攀的偶像。令尹子文后来让位给将星令尹子玉(成王之花,也是若敖氏的)。可以说,楚国的江山,有一半是若敖氏打下来的。若敖家族为楚国的缔造和扩张,立过恢弘的功勋。历代楚王也很宠爱他们,把大块的新占区赐给他们。于是若敖家族不但封邑广大,还自有军队——子玉就曾拉着自己的家族部队上了城濮之战战场。发展到了楚庄王继位初期,若敖家族已经兵强马壮,不服管教。相比之下,楚王族却在衰弱。)
    现任的楚国令尹,就是若敖家族的掌门人——大号斗越椒。在他的势力威压下,可怜的小楚只能去躲在酒杯中,像小鸡躲在蛋壳里,靠酒精和美女麻醉自己,像那个歌唱得那样“总是弱不禁风一幅孬种的样子”。
    但是,喝酒归喝酒,听音乐归听音乐,小楚两眼雪亮,心知肚明,偷偷寻找心腹人。
    他打猎的时候,看到有人刺了虎豹,就说:“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有人把猎物均分,就说:“吾知其仁也。”
    自从一鸟骂人以后,楚庄王还是照喝无误,一点没改。又过了几个月,一个大夫“苏从”再次瞪着血红的眼珠子冒死进谏,逼楚庄王振作起来。这位王才犹犹豫豫地答应试一试了。
    然而这个倒霉的家伙刚要发奋图强,楚国却发生大饥荒。戎族乘机攻击其西南境,贯穿楚国纵深,一直扎到湖北北部的房县。然后又转了个圈,攻打楚东南边境,进逼阳丘,侵入湖北枝江。同时,麋国人与百濮人也抢占枝江一带,紧逼一百公里外的郢都。庸国是个大国,庸国人也从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