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地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160 杨应龙之乱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播州,也就是后世的遵义,位于chóngqìng以南约500里,是四川、贵州、湖广三省的交界地带。由于山高林密,zhōngyāngzhèngfǔ对该地的管辖十分困难,从唐代开始,zhèngfǔ就设置了土司作为当地的统治者,具有相当的自治特征。

    在宋、元、明三代,zhōngyāngzhèngfǔ都沿习了唐代的规则,任命杨氏家族为当地的世袭土司。明代时设立的统治机构称为宣慰使司,杨应龙就是播州的宣慰使。如果从唐代杨瑞算起,杨应龙已经是第29代土司了。

    杨应龙生于1551年,隆庆五年,也就是1571年,年仅20岁的杨应龙世袭了其父杨烈的职务,成为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其人虽然年轻,但长于谋略,而且骁勇善战。在平定当地土人**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得到朝廷的青睐。万历14年,杨应龙听说皇帝要盖宫殿,缺少好木料,便从山中砍伐了70棵大木美材,费尽千辛万苦运到běijīng,从而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嘉奖,受赐飞鱼服和都指挥使的职务。

    杨应龙一方面对朝廷阿谀奉承,另一方面却在自己的辖区内飞扬跋扈、鱼肉百姓。播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杨应龙勾结当地苗人的一枝,寻衅滋事,然后再以平息内讧为由,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劫掠,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仅仅是欺压一下当地的百姓,大明的统治者倒也不会在意,因为这毕竟都是土人内部的事情,朝廷是乐于见到他们互相牵制的。但杨应龙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他从与明军联合开展讨伐作战的经历中,发现明军战斗力疲弱,因此逐渐形成了不臣之心。

    杨应龙的事情败露,来自于他自己的一桩家事。他专宠一名叫田雌凤的小妾,因此借口嫡妻张氏犯jiānyín之罪,将其休掉。过了一段时间,杨应龙在田氏的哥哥那里喝酒,带醉施暴,杀掉了张氏的全家。

    这桩惨案发生后,张氏的叔叔张时照与杨应龙的部下何恩、宋世臣等逃出播州,向朝廷举报杨应龙谋反。据张时照揭发,杨应龙训练了大批的私兵,而且在自己的衙府中僭用龙凤作为装饰,还使用了太监来侍候自己。

    僭饰龙凤、擅用阉寺,这都是足以灭族的大罪,此消息一传出,朝廷上下全都震动了,一时间议论纷纷。

    对于杨应龙一事的处置,在朝廷中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意见以贵州巡抚叶梦熊为首,主张发兵进剿,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隐患。而另一派意见则以四川巡抚李尚思为首,认为杨应龙有功于朝廷,应以安抚为主。

    四川方面不想动杨应龙,是因为杨应龙在播州可以震慑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当地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时常发生纠纷,有时候甚至酿成小规模的**。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四川方面都是调杨应龙去平定,而杨应龙的表现也颇为令人满意,每次一出手,都能大捷而归,这就省了四川军政两方面的许多事情。

    由于各方争执不下,朝廷最终也很难下决心,这件事就僵在那里了。

    在从九江到chóngqìng的路上,陈道与苏昊纵论天下大事,也曾向他介绍过杨应龙的事情,所以苏昊此时一听符钟的话,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老夫此次从贵阳来chóngqìng,途中也经过了播州司。我观那播州司,已然被杨应龙经营成了铁桶一般。当地土人只知土司而不知王法,汉官在当地形成摆设。长此以往,朝廷对于播州将无能为力。以老夫之见,杨应龙起事,是迟早的事情了。”叶梦熊毫不掩饰地说道。

    “四川方面难道看不出这一点吗?”苏昊大胆地问道,既然他已经被允许参与讨论这件事情,他也就不必顾虑自己官职卑微了。当然,这也就是苏昊本身有这样的底气,换成其他的一个百户,在这种场合肯定是连粗气都不敢喘的。

    叶梦熊果然没有在意苏昊的放肆,相反脸上还流露出些许的赞许之sè,他说道:“李尚思其人鼠目寸光,只想着用杨应龙来平定当地的土人,却不知养虎成患,rì久必受其害。若杨应龙起事,黔、蜀两地黎民将涂炭耳。”

    李尚思是四川巡抚,叶梦熊说起他来,没有半点尊重的意思,可见为了杨应龙一事,二人结下了多深的矛盾。席上的其他人官职都不够高,没有资格评点巡抚一级的官员,所以对于叶梦熊的指责,大家只能听着,而不敢附和。

    郑濂说道:“杨应龙在播州平定土人**,倒也得力。不过,据下官了解到的情况,杨应龙每次平定**,必将暴民中骁勇者收入自己军中听用。是以每次平暴之后,杨应龙的遵义军都会壮大不少。杨应龙养兵之所甚是隐密,无人知晓其遵义军实力几何。据下官与符指挥使估算,其军中带甲之人,当不下3万。”

    符钟也补充道:“仅仅是3万之众,倒也不算什么,关键在于播州其域广袤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附江为池,朝廷若遣兵进剿,我为客军,地形不熟,别说作战,就算要寻到敌人都是困难。而对手在此处盘踞多年,熟习山川关隘,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让我无懈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