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唯我独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2章 全球海军假日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自日德兰海战胜利以来,雄心勃勃的也不甘落寞。而中华帝国海军也得保持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和庞大海外殖民地的海上交通安全。也不愿意大幅度削减。

    此时的英国海军,自从日德兰海战战败后,英国海军主力尽失。虽然后续建造了大量战舰补充,但是海军总吨位也无法达到极盛时的状态。英国海军此时总吨位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不足35万吨,主力舰不过八艘。昔日的强大英国海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德国海军此时作为世界第二大海军,拥有主力舰48艘,各种大小战舰两百多艘,总吨位超过130万吨,是德国海军史无前例的辉煌时刻。

    中华帝国海军则更加强大。主力战舰数量达到82艘,各种作战舰艇超过600艘,总吨位近300万吨。

    当然,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当中包括俘获的美国海军部分主力战舰,以及美国造船厂内刚刚完成最后舾装,正在开往中华帝国国内的那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还有中华帝国的几个海军造船厂刚刚下水的后续补造的四艘明级战列舰。这十二艘战舰都是搭载了18英寸主炮的超级战舰,都是世界最强战舰。

    中华帝国海军反对裁减,理由之一是中华帝国海军希望保持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理由之二则是中华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领地需要保护,保持全球投送的海军力量是必要的;理由之三是各国提出的海军力量比例会造成中华帝国海军大量主力舰被裁掉,而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的服役时间都很短,造价高昂,就算拆解也要耗费相当的财力,因此从经济角度考量,中华帝国方面也不同意。

    三国海军高层经过多次闭门磋商,但分歧依然很大。

    就这样。国联关于各国裁减海军的计划迟迟未能落实,各国海军就这样耗着,都不先裁减。

    这种情况又持续了三个月,到了1918年七月,终于有人先撑不住了。距离世界大战结束已经一年了,英国联合内阁对经济的复苏努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英国妄图恢复金本位制体系。但是其经济恢复乏力,仅仅只有战前1905年的水平,巨额的财政赤字迫使英国政府大幅度削减海军军费,英国海军在建的六艘超级战列舰悉数停工,英国海军军费只有340万英镑。是去年的20%。这样一来,英国海军部只能裁员、停建战舰来维持生计。

    英国撑不住了,于是在国联海军会议上放弃原来的条件,至要求保留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50%水平。

    由于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破坏很小,虽然德国政府背负高达60亿金马克的战争债务,但财政情况比英国稍好一些,加上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比较好,陆续又从中华帝国获得了数亿龙币的贷款,因此德国海军的经费较英国海军要宽松一些。

    尽管这样,德国海军在四大造船厂动工建造的四艘超级战列舰还是因资金不足和德国民众拒绝建造战争工具而停工了。同时,德国海军的军费开支也被魏玛共和国议会削减,因为庞大的德国海军军费开支和战舰维持费用极为高昂,就像一只巨大的吞金兽一样,疯狂吃钱。海军拨款被削减了一大半,使得德国海军也不得不面临资金不足而被迫削减海军预算的问题了。

    而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庞大的海军维持费用并不是问题。海军部官员们在用各种理由说服了皇帝和国会后,得以继续维持这个规模。

    公元1918年8月,英德两国同时让步,中华帝国取得了海军裁军谈判的主导权。

    8月2日,中华帝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五个常任理事国经过长期的“不愉快”的谈判后,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一天,五个常任理事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分为24款282条,附件中还包括2款8条,总计26款290条。

    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海军军备,限制主力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并规定中、德、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以及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等,首次定义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的统一划分问题,还包括各国的潜艇数量的比例等问题。

    按照条约规定,中华帝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五国的海军总吨位比例为:5.5:4.5:3.5,即中华帝国海军保留120万吨的总吨位,英国为60万吨。德国为55万吨,法国为45万吨,意大利为35万吨。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中华帝国无疑是世界第一海军,拥有绝对的海上霸权地位。这跟中华帝国作为战后全球唯一的强国不无关系。

    但中华帝国此时的总吨位是近300万吨,只保留120万吨的话,就等于一下子裁减了180万吨。这个裁减规模不可谓不大,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下旨大裁军,因为王辰浩明白,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再有大战发生,保留120万海军吨位足以应付各种危机。而且绰绰有余同时,中华帝国海军维持300万海军吨位的军费高达2.3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