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而且身边的贝锦仪和慧文早已经去大厅早课去了,张无忌吃完早餐,到大厅跟灭绝师太告辞回金陵。
人前灭绝师太也不好说什么,叮嘱张无忌要一路小心,下次早一点归来。而贝锦仪和慧文一直送张无忌直到坐上大雕飞行离开。临行的时候,张无忌还到了后山禁地跟纪臣妾告别,叮嘱她要好好活着,等时机成熟就会来接她下山。纪臣妾欣然的同意。
大雕飞回到金陵,府邸后宫的众女一片欢腾,看得出她们是多么焦虑张无忌的外出。
是夜,张无忌要赵敏和周芷若两人陪伴,江两女完全满足之后,张无忌却是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他很兴奋,鸡鸣寺的法师的才智和学问是无与伦比的,在他的禅机里若隐若现,时时处处都在暗示,他张无忌日后有帝王之尊,听起来不像是恭维话。自己是穿越而来的,对于历史有很大的把握,但是没想到一个法师居然也可以懂得这么多,证明他的确是有远见的。那九字真言,也就成了通向登极之路的铺路石。张无忌想要留住那法师,即使不能长伴左右,只要他在鸡鸣寺,总好朝夕请教。
这一天,张无忌天不亮就爬了起来,准备去迎接鸡鸣寺长老进城来,哪怕跪三天三夜,一定恳请他不要再云游天下。
张无忌带着卤簿仪仗,隆重地来到山门前迎接佛性长老。
但一个知客僧出来挡驾,说佛性大师已知今日施主来迎他入城,昨夜便走了。
“到哪里去了?”
张无忌好不失望。
知客僧道:“这却不好说了,佛门弟子四海云游,没有定准。他行前留下一封信给施主。”
说罢双手奉上。
张无忌看过信,交给一旁李善长看。在这封信里,佛性大师向张无忌推荐了浙西四贤,为首的刘基字伯温,佛性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如能得到他辅佐,等于刘邦得了张良,刘备得了诸葛亮。他并且允诺,见到刘基时会代为说项,因为他们有师生之缘。在佛性大师未入空门前,曾在庐山脚下的白鹿书院讲学,刘基负笈从师,跟着佛性做过几年学问。
李善长看了信,也颇为惊喜,他没想到刘伯温是佛性的学生。李善长早知道,刘伯温是浙西四贤之首,当代大儒,既然佛性荐了刘伯温来辅佐张无忌,当然是幸事呀。
张无忌当然知道刘伯温是什么样的人才,熟悉历史一二的人都知道,当年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如同诸葛亮辅助刘备一样。
李善长说这话时很平静,平静中带着明显的崇敬。张无忌很少听到文人会这样推举别人,他首先想到的是文人相轻。从这一点来说,李善长还是很为自己着想,也为天下苍生和义军着想,从这一点来说,李善长的确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无忌认真审视着他的脸,问:“这刘伯温比起你来,如何?”
李善长说:“十个李善长抵不住一个刘伯温。”
他说得很真诚。
“怕不是真话吧?”
张无忌还是半信半疑,便直截了当地发问。
李善长说道,“主公,为国选贤,就要去掉妒嫉之心。现胡大海、邓愈正在浙江,可令他们去寻访刘伯温,既然佛性大师有话,刘伯温必会来的。”
张无忌想了想不免摇头,道:“胡大海做这种事,怕未必胜任,弄不好倒得罪了人家,好比你让张飞去请诸葛亮,只怕把人家的房子都给烧了。既然刘伯温是难得的人才,那么自己要亲自去一趟浙江,才算恭敬。”
李善长点点头的说道:“这样甚好,如果主公像当年刘皇叔再造一个三顾茅庐的佳话。只怕天下人才都会归心……”
张无忌笑而不语,心想很多时候风云际会,的确也需要一些造势。
刘基刘伯温何许人也?江浙行省文成县南田镇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刘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