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大体公平的。这句话很多时候非常有道理。比如老百姓和官员。平时官员威风八面,可在两个时间里,老百姓一般就会比官员们舒服很多。一是换届或者届中调整干部时,很多官员们寝食不安心情焦躁提心吊胆患得患失,而老百姓则能踏实地睡觉吃饭。二就是查处案件的时候,正如现在的黄北。平时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可以饶有兴趣地猜测着,甚至能怀着一丝小小恶意地诅咒着消遣着,但平时看似风光的那些人,却个个胆战心惊,睡不着吃不香,晚上还总被噩梦惊醒一头冷汗,直到这件事彻底过去或者自己被抓了进去,这才能安稳地睡一个好觉。
黄北这些天来,随着事件的延烧,从提心吊胆到能睡一个安稳觉的官员是越来越多了。这个拆迁大案已经不仅仅是黄北的案子了,东州市委也已经高度重视,甚至连一向嫉恶如仇的徐烈书记心中都微微有些颤动。
目前在我们的国家,尤其是体制内,总是似有似无地弥漫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除恶的气氛。
这种气氛无处不在,萧何吏副市长曾经在一次高级研讨班上讨论个这个问题,当时他讲的不是纪检问题,而是情况更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个地方,如果你检查出了问题食品,如果问题不大,那是可以作为功绩来宣扬和汇报的,但是如果问题太大,执法者心中不但没有欣喜,相反却会恐惧,因为谁都知道,案件查清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追究这些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过失和不作为。萧何吏副市长曾经很诚恳地提出,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否把责任先放一放,让大家放手去干,谁抓的多表扬谁,奖励谁,提拔谁,如果这种氛围一起来,那食品安全可能才会有希望。
或许是有客观原因,比如公众的期待和愤怒,所以这些建议提归提,却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如泥牛入海。各执法部门依旧是心怀疑虑地对待违法行为和违法者,依然是采取发现后先私下警告并通过做思想工作将违禁食品没收销毁。这样一来,领导们满意,在自己的辖区没出状况不会成为焦点,违法者也窃喜,逃脱了本应得到的严厉惩罚。但这样的后果就是问题得不到根本清除,反而会积攒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等你实在捂不住的时候,一个无法控制局面的大案就又出现了。到时候,谁正巧在这个岗位上就算谁倒霉,哪怕你才刚上任一个月。甚至还有的才刚到位三天就挨了一个处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复出的官员才会那么多,因为谁都清楚,很多人只不过是待人受过而已。
或许说的模糊而不近情理,但在这里不展开细说了。
纪委和食品监管部门比起来,自然是强势很多,而且查处贪腐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性质还是不一样的,这往往会作为部门的业绩而忽略他们监管的问题。因为纪委的一把手毕竟是整个地区的常委。
不过现在,因为案件牵扯得实在太多,案情也太大,就连纪委这样的强势部门也有些心怀惴惴起来。毕竟,一个地方的干部被全锅端,起码组织部门的考察和纪委的日常监管都没有做到位。而这两个部门的直接领导也都指向了同一个人,那就是这个地方的一把手。
所以这样说起来,按道理压力最大的应该是黄北市委书记段文胜和东州市委书记周正。但其实并不然,因为段文胜书记已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这些事他是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的,所以对这个案件,在东州很多领导有些坐不住的时候,他的心态还是很平和的。而周正书记,毕竟是省城的书记。有些人尤其是体制外的很多人或许不是特别清楚,东州的书记其实并不只是东州的领导,作为省委常委,他是整个江北省权力核心的一员,不但比省里的那些厅长们位置高出许多,就连有些副省长也是排在周正书记后面的。甚至按排名顺序的话,周正书记因为进入常委更早,他的排名还在省纪委书记周剑刚之前。
所以有些压力,对某个地市的一把手来说可能是大了一点,但对省城的市委书记,这些体会就会淡很多。
也正是这个原因,省里虽然对这件事情有些关注,但并没有太明显地伸进手来。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开始有些风言风语在周正书记的耳边不断响起了。
“你是什么意见?”周正书记把徐烈书记喊了去问道。
徐烈书记犹豫了一下,说道:“不破不立,我觉得总这样捂着也不是办法,不如一次来个利索!”
“嗯,”周正书记点点头,说道:“但要掌握个度。这次清理好了,对黄北以后长远的发展肯定是大有裨益。但是长远与眼前要兼顾,只顾长远也不行。”
“我明白。”徐烈书记微微有些沉重地点点头,他理解周正书记的意思,整个社会的运转靠得是政府这架机器,而大大小小的干部则是这机器上的重要零件。如果能把一些影响机器发挥的零件淘汰换上好的,这架机器会运转得越来越好,但是一次卸下的零件太多,如果又一时没有那么多合适的零件补冲的话,那这架机器恐怕就会散了架,更别提运转了。
“这件事,最好不要走纯反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