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1887-1975.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盐商之子 东来志岂在封候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蒋志清,时年24岁,正是这股留日风潮中的一员。此人日后更名为蒋介石,不过其时他的正式名字还叫蒋瑞元。

1902年,蒋介石在接受毛思诚的教导后,到奉化参加童子试,但并未考取,因此在1903年开始进入奉化凤麓学堂,接受洋式教育,并经过数度转学,于19岁的年龄到奉化龙津学堂就学;在八国联军之乱后,清政府于1905年停止科举,蒋先前所受的私塾教育顿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在1906年4月改赴日本清华学校求学,希望藉此转学至西式学堂,接受军事教育而出人头地。但到了日本才知道,要在日本学陆军,必须由清政府的陆军部保送才行。无奈,他只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于是年冬季回国。

蒋介石这次去日本虽没能进入军事学校,却给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日本他结识了陈其美。陈其美几乎是和蒋介石同时到达日本的。陈原是上海青帮头目,到日本后很善于结交社会关系,在中国留学生中交结了很多革命青年,就在这时认识了蒋介石。由于蒋、陈两人志趣相投,又是同乡,关系很快密切起来。蒋介石由于未能进入日本的军校,于1906年冬回国了。陈其美却进入了日本东京的警监学校,并在这年的冬天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后蒋介石能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见面,都是由陈其美介绍。

因此,蒋介石视陈其美为恩人,为良师益友。1906年冬蒋介石回国后,正遇上清政府陆军部的保定军校在各省招生。蒋介石报名参加考试,据说当时浙江省仅招收60名,而且其中的46名都是由官府依照门第高低和官阶等级的保送和递升的,也就是说真正在民间招生人数仅为14人,而当时报考生达1000多人。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榜上有名。

蒋自己在日后的演讲中,对此段经历亦多有回忆,1944年1月10日他在军事委员会对军政部教导第一团官兵演讲时曾说:“我在十九岁的时候,是在我本县的龙津中学肄业的。因为当时痛愤乡里土豪劣绅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就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份子的义务,来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我就在这一年的夏季,到了日本,就想进日本的军队。但当时日本的规定,中国学生要入日本军队受训,必须由中国陆军部保送,否则概不收容,我既非政府保送,自然不能入伍。因此我只在日本留学一年就回国了。到了第二年,陆军部要在保定创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各省分别招考,规定每省考选六十名。而浙江省的六十名,大多数的名额已由武备学堂与弁目学堂等处保送了,所留余额只有十四名,全省青年千余人在杭州报名投考,我就是在这十四名额内考取的一个学生。于是我在二十岁的夏季,就进了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但是我的目的仍是要东渡日本,去学他的陆军。因为在保定这个军校,纔有机会可以希望保送到日本去学习陆军。果然到了这一年的冬季,我就得到一个机会参加留学考试,当时取录的连我一共四十人——现在四川的张主席(指张群)亦在其内——我们都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这时我已经二十一岁了。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预备学校。在振武学〔第316页〕校学习了三年毕业,就进了日本的高田野炮兵联队,最初是当二等兵,后来升了上等兵,称为士官候补生。这一年我正是二十五岁,就是辛亥革命的一年。那年十月,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于是就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于革命的事业,直到现在,都是为了贯彻我当初从军报国的一念。如今回想起来,我在青年的时候,能够立志从军,而且千方百计,不顾一切的挫折困苦,达到了我从军当兵的志愿,实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由此可知一个人只要能立定志向,抱定决心,不屈不挠,耐劳耐苦的向前作去,那就一定可以完成他报国的志愿。

蒋介石说他报考保定军校的主要目的,是想找机会去日本学军事。

被迫放弃科举之途的蒋介石,原本希望赴日后能进入士官学校就读,然由于满清与日方达成协议,中国学生赴日学习陆军需由政府推荐,不得自费前往,因此蒋介石在入学不得其法后,在当年底返国,转往就读保定学校前身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希望能藉此赴日进修军事;因此于1908年,蒋介石才以蒋志清为名,顺利就读类似于军事预校的东京振武学校,同时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不过直到1910年毕业为止,蒋介石并未进入正式的士官学校,而是直接分发为二等兵,接受军事入伍教育。

此时的蒋一腔热血,他在给表兄单维则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久已积蓄在胸中的感情,诗写道: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虽无法进入士官学校,但私下活动却颇为活跃。1911年夏天,四川保路风潮风起云涌,蒋介石虽尚在军中服役,却曾一度应陈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