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才画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第007章 思春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刚才我把浓重的烟雾吐到画面上,目的是想看一下这幅画究竟是谁画的。刚才我说是清代的摹本,毕竟是用眼睛观察的,对于《清明上河图》这样价值连城的画作来说,还是小心一点为好。经过刚才的验证,说明我的观察是正确的。北宋张择端当年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用的是昂贵的北宋丝绢,这种丝绢是用真正的蚕丝做成的,因为无法大量生活,所以价格非常的昂贵。而我们眼前这幅画却是在清代画成的,它用的是清代的丝绢,清代的丝绢生产已经有些规模了,只不过和北宋的生产方法不一样了,当时养蚕业已经没落,绝大部分丝绢都是用蚕丝的替代品丝纤维做成的。丝纤维的耐光性不好,不适合长时间晒在日光下,而且当带有高温的烟雾喷在它上面的时候,在强光线的照射下,丝纤维会发生收缩反应,也就是说画面会变小。你们看,刚才我就是把烟雾喷到这块西瓜上的,这块西瓜明显的比旁边的西瓜小了很多,而且皱巴巴的很难看,颜色也发生了变化,而我刚才用毛笔点上去的一个点,现在几乎看不到了,说明发生了收缩反应。这就是我可以肯定它是清代的摹本的原因,不但是清代的摹本,而且还是一位杨姓画家的作品。”

    萧凡之悠闲的抽了一口香烟,缓缓的吐出来,看着柳志林和小李什么话都没有说,都在认真的听他讲解,他继续说道:“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现在,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8本。我们眼前的这幅画,就是其中一本。”

    萧凡之弹了弹烟灰,继续解释着:“我们眼前的这个版本是在清乾隆年间由清宫画院画家杨修画成的,杨修非常善于临摹历史上的名画,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临摹而成的。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由于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也可以说,这幅画虽然是赝品,但是也价值不菲。”

    说到这里,小李已经听的入迷了,他插嘴道:“萧先生,按你所说,这幅画是清代画家杨修所作,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江州画院有一位姓杨的副院长呢,而且还肯定的说是他偷……”

    话说了一半小李就连忙打住了,萧凡之看了他一眼,笑着回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大概你对杨修这个人的性格还不是太了解,当年他耗时十年之久把《清明上河图》临摹完,作为一名画家,他自然清楚这幅画的价值,所以就偷偷的把这幅画藏在自己家中,而他对外界所宣扬的,不过是他自己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临摹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而已。”

    看到柳志林和小李都在认真的听自己说着,萧凡之讲解的更加带劲了,他继续说道:“杨修这个人比较小家子气,他耗时十年临摹的那幅画一直在他们杨氏家族内部流传着,而外界所说的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幅画,只不过是杨修用三个月的时间画出来的而已,和我们眼前这幅画作的价值相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说道这里,柳志林和小李已经完全明白了,清代摹本只有两幅,这个大家都清楚,一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另一幅在杨修的后人手中。很显然,杨武德就是杨修的后人,就是他拿着这幅可以以假乱真的《清明上河图》来了个掉包计。可是,杨武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凡之,我已经明白了,杨武德用心险恶,这样吧,现在我就让小李给警察局的黄局长打个电话,把国宝追要过来。”

    得知国宝的下落后,柳志林的精神忽然又变得很好起来,小李掏出来手机,正准备拨打电话,柳志林伸出手来,说道:“小李,让我亲自给老黄打电话,既然老杨不够意思,那也就别怪我柳志林不讲情面了。”

    打通电话,在得到黄保安保证把《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给他找回来的话以后,柳志林才挂了电话。看看手表,已经下午一点多了,他有些歉意的说道:“凡之,你帮了我这么大一个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呢,要不现在我们去吃饭吧,你也应该饿了吧?”

    经柳志林这样一提醒,萧凡之还真感觉到有些饿了,他淡淡的一笑,说道:“柳院长不要客气,现在事情才刚刚开始,什么时候把找到的真迹修复成功后,在说感谢的话也不迟。”

    “好小子,你还喊我柳院长,我和你爷爷有几十年的老交情,你喊我个柳爷爷应该不会怎么吃亏吧?”

    因为有萧凡之在身边,无形之中柳志林感觉到修复《清明上河图》的事情可以办成,能让这么一个聪明灵慧的孩子喊自己爷爷,还真是自己的福气啊!

    “柳院……柳爷爷,这样喊着挺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