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围在当中;其余兵力则往幽冀各地,清剿各地的抵抗势力。幽冀投降将领则继续整合扩大安阳营,配合呼兰主力军队的清剿战事,十月之初,除了躲入险辟山岭的抵抗势力之外,幽冀平原上的抵抗势力几乎一荡而空。由于呼兰主力战力都在幽冀境内,乌湖军对幽冀的侵袭颇受限制,并无多大成果。
越郡战事进程也甚缓慢,徐汝愚似乎并不急着拿下整个越郡,在幼子毓麟之礼过后,徐汝愚着手完善江宁的政制。平民百姓多将视野投向变乱的秦州,有志染指天下的群雄却对江宁的政制变更更感兴趣。宜观远南时江宁,世人确信宜观远向荀氏献《置县策》乃是出自徐汝愚的授意,完整的《置县策》也只能从江宁政制中寻找出端倪来。
江宁在十月之初,正式设立议政堂,典制所出,方肃出领,寇子蟾因秦钟树之事,辞去参议之职,退出江宁诸公之列,以议政都事职统领议政堂群僚会编江宁典章,加青凤府侍奉衔参闻机密,协助徐汝愚署理政务。
方肃时年三十有一,出领议政左丞,兼青凤府参议,正式与邵海棠、许伯英、梅铁蕊、宜观远、云清虚、江凌天、蒙亦等人并列江宁诸公之列。
义安战役之后,洛山阳押解颜氏罪族返回泉州受审途中,因为不明原因致使包括颜卿义在内的一百余名颜氏族人逃脱。洛山阳因此事被解除泉州水营统领一职,召回江宁一直赋闲私宅之中。设立议政堂,洛山阳出任议政堂左签事之职。寇子蟾、洛山阳俱为左迁之臣,却同时出任议政堂的要员,不由令人联想到议政堂不过是徐汝愚闲置左迁之臣的常葫。
在议政堂设立不久,徐汝愚下令由方肃代为执掌行政批驳之权,水如影以青凤侍奉职佐之,但在世人的眼里,徐汝愚此举并非实际提高议政堂的地位,方肃、水如影得以代行批驳之权,乃是因为其青凤府参议、青凤府侍奉的职衔,可以看出徐汝愚用近臣控制政务、自己则专务军事的意图。
徐汝愚原设长史府、司马衙、政堂事的用意在于军政分离,在设立政事堂之后,长史府、司马衙、演武堂则由青凤府直领,统辖江宁内外的军事。
江宁在政制上的调整,在西京变乱之际,可以理解成为了更有利于制霸天下而做的调整。
徐汝愚进一步完善江宁诸军的军制,调整江宁军事力量的布局,形成三个重心。以江宁为中心的核心区,由武卫军、青凤骑、青凤卫、江宁水营等军驻防,然而演武堂所内藏的战力却是难以估算的。策将军、卫将军及校尉极以上的高级将领有张仲道、尉潦、季子衡、樊文龙、子阳雅兰、洛伯源、彭慕秋等人。彭慕琼以女卫长职加校尉衔,也列江宁高级将职之列。
以凤陵为中心渐向芜州转移的凤陵行营,由魏禺出任行营总管,下辖宿卫军、骁卫军、五校军、江宁水营一部,校尉级以上的高极将领有魏禺、冯远程、刑坤民、肖乌野、班照邻、杨尚、周世隆、李公麟、沈冰壶、薛明锐、君逝水等人。凤陵行营统御超过十万数的兵力,战略意图明显,为防备南平方向的军事压力。
调整江宁的兵力部署,将白石行营与广陵行营合并,由张续出任总管,下辖青卫军、中垒军、雍扬水营,校尉级以上的高级将领有张续、梅立亭、宁越山、风林等人。又调丁勉臣、许照容分别出任青卫、中垒校尉。
对江水北岸的军事调整,意图尤为明显,撤消白石行营,形成以广陵为中心的广陵行营,就是取消白石行营向永宁方向的战略意图,而将江水北岸的战略方向集中到东海一家势力之上。
与凤陵行营相比,广陵行营的军事力量稍弱,约有八至九万的战力,徐汝愚若真有意对东海发动攻势,至少应在江水北岸集结二十万以上的兵力。但是也有人认为凤陵行营编制如此之众,乃是兼顾到尚未完结的越郡战事,越郡战事至少让江宁投入凤陵行营中三分之二的战力,还有武卫军与青凤骑等战力。若考虑到雍扬方向的策应,越郡战事进入到第二阶段,江宁仍投入超过十万的兵力。在内线调动庞大的兵力,对粮草供应的压力却也不大。
乌湖水营孤悬青州东北的海域之中,由李印统领,校尉级以上将领有李印、君啸云、楼庆之等人,泉州水营镇锁东南海疆,偏离江宁的主要军事方向,弥昧生以卫将军衔出领。
除此之外,徐汝愚在江宁尚建立完整的卫戍军,镇守地方,卫戍军校尉级以上的高级将领有彭奉源、李逸、林僧详、宁越山、孙来、郑柯、沈翼等人。
江宁十月尚不觉寒,徐汝愚披着青衫,端坐在长案前,右手按着书卷,目光却落在空处,若有所思。
南平西征军受阻于蓉城门外,徐汝愚却知道容雁门绝非表现出来的那般一筹莫展,倒是江宁在越郡战事上的迟疑,着了痕迹。北方已渐入寒季,安阳营与呼兰铁骑在安阳临河地区集结,针对河内府的意图十分明显。清河李氏、青州伊氏、汾郡荀氏三家与关应弓的流民大营在汴州结盟。汴州与河内隔河相望,关应弓的流民大营沿河水南岸驻扎,策应北岸的河内府。呼兰主力从安阳直接进入河内府攻城拔寨,必须考虑到对岸流民大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