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里大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卷 江南之乱 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2节)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

    “如今之事,难啊。”蔡京又是摇了摇头,然后叹道:“虽然陛下圣明,然而朝政却被一帮小人所坏,曾相公居于朝中,却无事可做,台谏官员们每天谏言无数,却都是弹劾之语,便说这江南水灾,本是大事,却没想到朝廷有人言道‘江南水患,年复有之,若年年拨粮,置他郡何如?’,陛下还以为这江南并无何灾,要不是曾布建言,朝廷连拨粮之事也不会做了,此中所怪何人?皆是朝中小人而已,然而这些小人久居官场,实在难动他们之根本!”

    “父亲,这些人不过是蝼蚁之辈,又何足挂齿?”蔡攸不以为意地说道:“何况父亲此次回京,定然会受重用,若是当今陛下可比神宗皇帝,那父亲你便可比王荆公,宵小之辈,又有何惧之?”

    王贤轻轻一笑道:“想必蔡大人并非怕这些宵小之辈,而是担心宵小之辈坏了事,又重蹈荆公覆辙。”

    “王贤深知我意。”蔡京赞叹了一下,便肃然道:“不错,荆公之错,便是错在朝廷乱言者太多,杂音引起恐慌,而今朝政,又和其何等相似?若要行此政事,便定要把乱言者赶跑,放不误朝政。”

    “原来如此。”蔡攸点点头道:“朝廷之中太多杂音,实在难行政事,不过以父亲之能,定然不会让这些杂音影响。”

    蔡京呵呵一笑,却并未说话,转头却见到王贤沉思不语,便奇道:“王贤你在想什么?”

    “哦,我方才在想,行朝政事,若是没有旁音,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王贤沉吟了一下,见到蔡京并未露出不快之色,便继续道:“毕竟朝政之事,所行都是关乎天下,必然要小心翼翼,否则害了百姓,又会害了大宋,这其中之事,大人你也明白,若是自以自己之心行之,而无旁人指点,恐有疏漏之处啊。”

    他这话已经说的很小心了,但还是让蔡攸很是不快地说道:“王兄此言何意?父亲所行之事,定然都是为国为民,而若有闲言碎语,那便是误国之人,岂有贬为国者而褒误国者?”

    “在下并未有这个意思,蔡兄误会了。”王贤连忙解释道:“在下方才之言,只是说圣人尚且有误,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而他人之意,或许是反对,却未必不是对的,要多听诸人言,然后分辨良策,以得行之,方可算是推行良法。”

    “嗯,王贤说的也有道理。”蔡京果然城府极深,只是一笑道:“多听人言,总是不错,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朝中官员,不论大小,皆有可取之处,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人之常理,老夫也不会自负为天下之人皆不如我,凡能学之处,皆会学之,就比如之前你所言的交子流通之法,我便深以为然。”

    “然而这朝廷决策却不似一样,决策之内容,并非儒生学问,亦非匠人手艺,乃是关乎社稷之事,人一多言,便疑虑增多,随后就不了了之,观元祐时,司马光一逝,则朝中分成三派,相互攻击,每有人提及朝中决策,则定有反对之音,随后诸人附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就此乱成一团,而朝中并未有何等建树,如今朝廷之弊,也是在此,言多嘴杂,不能定下心来,却只是在朝中胡言乱语,如此之大弊,若不改之,实在难以施政。”

    王贤顿时愕然,仔细想一想,这话也是没错,但他总觉得有些不妥,只是蔡京口舌实在太过厉害,他哪能与其争辩,便点头道:“大人说的是,是小子不明事理。”

    蔡京呵呵一笑,然后叹道:“我所行之事,虽然困难重重,亦不得不为之,王贤你现在年纪尚幼,而且不在庙堂之中,不知这其中险恶,亦不知这推行新法之事,是难上之难,如今你虽然居于小县,但却是一个历练的好机会,莫要错过。”

    他语重心长,而王贤却不以为意,但还是点点头道:“多谢大人教诲。”

    “老夫回汴京之后,可能会有大波折,所以一时半会都安稳不起来。”蔡京慢慢说道:“不过再等上一年,按照朝廷的规矩,你也基本上该升迁了,只是我不希望你一下子返回朝中,你可明白我的意思?”

    王贤一愣,随即摇了摇头,心中奇怪起来,自己目前也算和蔡京这一派很是亲密,而且以蔡京的想法,定然不会胡乱地树敌,可为什么会不让自己返朝?

    “其实朝廷不安稳,你之前做了经筵,是章公强制加进去的,但你也该明白其中艰辛了。”蔡京沉声而言道:“而你年纪不大,一旦入朝,就会成为诸人的眼中钉,以后非但不能给你带来好处,反而会让你仕途走得不稳,所以在大郡是最好的选择。”

    “知大郡并不单纯是为了避开庙堂之争,也不单纯是为了累积资历,而是要学会这其中的事情,就比如这江南杭州,和你那小县就不一样,你可以在小县之中计划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可是到了大郡,你就必须要全面考虑,事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该如何处理,又该如何施行仁政,造福百姓?这些并不是简单的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的,而应该历其事,你明白了吗?”

    王贤沉吟了一下,随即点点头道:“小子明白了。”

    蔡京这些话,的确不是虚言,其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