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山美人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篇 第七章 定鼎 第二十四节 国策之议(1)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话题很快就被扯到了新帝国的建立上来了,虽然无锋有意回避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在私下了被各方军政官员们讨论过无数次了,就连民间亦是有无数版本传言秦王殿下将会在挺进帝都之后便会宣告新帝国的建立。而围绕着新帝国的建立也是无数话题,定都,立国号,称帝,立后,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务却像是一剂剂兴奋剂一般刺激着普通民众的心,能够见证一个新帝国的建立,享受新帝国建立之后带来的和青繁荣,这是所有民众士绅梦寐以求的生活,而带给他们这份生活的秦王殿下的一举一动更是所有人关注的对象。

    无锋虽然在各种场合拒绝发表关于建国定都的意见和想法,甚至还在一些范围内严禁自己麾下的高级官员公开讨论这个话题,但人心思变,眼见着局势一片大好,要想让官员们不考虑不谈论这个话题,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尤其是在云中一战和江南五湖归入西疆治下之后,这种谈论建立新王朝的呼声也开始渐渐高惩起来。不但民间士绅公开谈论,就连一些地方媒体报刊也开始隐讳的提及现在是该考虑新帝国成立的时候了,西疆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已经不大适合,尤其是在东大陆这个政治舞台上,西疆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原来老迈的唐河帝国代表唐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而今天原本就是一个私人宴会,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晚宴的人自然都是无锋本人完全信得过的人物,看见秦王殿下兴致甚高,苏秦等人也就不失时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醒无锋应该把更多地注意力从军事行动上收回来投向新王朝的建立上,就连薄近尘也同样赞同苏秦的意见,认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事实上在云中一战之后就再没有多少可能了,顶多也就是一些局部性地战役。而这些军事行动,战区军事指挥官就完全可以胜任,最多也就是军务署居中协调一番而已,当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帝都的收复问题。

    “苏秦,老薄,看来你们俩是想借今天这个晚宴逼殿下表态啊,怎么?相当开国元勋等得不耐烦了?呵呵,不过的确也是时候了,这成大猷在登州一登陆。只怕整个北方都会陷入一片混乱,我不相信司徒泰下边的人就真的是对司徒泰忠心耿耿,更不相信他们中就没有一个能够看得清楚形势。弄不好崔文秀的东进架势尚未摆开,人家的使者都已经上门也不一定。”一边随意大口饮酒,莫伦的话语始终都是那么放荡不羁,作为一个法务署长,包括无锋本人在内都认为这个家伙的确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对法律事务地精通,在工作方面的尽职尽责,但在私生活方面却是肆无忌惮。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地就是允许的,狎妓、酗酒都是他的最大爱好,这也让所有人是无可奈何。

    “呵呵,莫大人,司徒泰的处境虽然十分困难,倒还不至于到这般地步。照海一郡他接手时间并不长,加之他在东海采取种种掠夺政策,使得东海民怨沸腾。所以老朽可以肯定成大猷能够横扫东海,但燕云情况略有不同,司徒泰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可谓根深蒂固,而燕云地区工商并不发达,在这里起主要作用地是那些大贵族和大地主,这些都是司徒泰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司徒泰一旦完蛋,他们同样也只有跟着灰飞烟灭,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说他们事实上是捆在了一辆战车上,这最后一战也是不可避免。”薄近尘并没有直接回答莫伦的问题,而是侧面解释:“当然以现在地局面,无论司徒泰如何挣扎,那也是徒劳,以燕云之地妄想抵抗我们西疆大军,那是以卵击石之举,智者不为,希望司徒泰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更好。但无论他作出什么决定,都不能阻挡西疆一统帝国的步伐,就算延缓也是有限得很,所以老朽以为殿下应该适当调整注意力,毕竟需要殿下操心关注的事情不仅仅是军务一项。”

    “薄大人言之有理,帝国建立在即,殿下即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事务,江南东海经济经过司徒泰荼毒已经凋零到了亟需整饬恢复的地步,要让这两郡回复到往日盛景只怕还需要相当时日和努力。五湖地区虽然是帝国粮仓,但事实上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荒废日久,一旦遭遇洪水,整个五湖地区都将面临水乡泽国的命运,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修,今年是运气好老天帮忙,也许明年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借着酒意,经济发展司司长杨正彬也开始发表看法,他是无锋最为倚重的经济智囊之一,和苏民舜并称西疆经济发展地脉搏,从他们平常言论中就可以了解到西疆经济政策的微妙变化。他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秦王殿下内心似乎还有更远的打算,尤其是从好友詹姆斯口中得知原唐河帝国财政总署将有一笔资金交给西疆之后,他曾经兴奋不已,希望能够利用这笔资金注入几处亟需投入的项目,如五湖郡的水利设施全面维修工程,北原郡安原、榆林两府的河渠灌溉设施工程启动,河朔河间至晋中的运河工程,这几项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如果能够迅速启动,将会很大程度的缓解地方存在的困难,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这一计划似乎并没有赢得期望中的响应,秦王殿下似乎对于那一笔资金另外有自己的打算,连萧唐也未能摸清楚秦王殿下究竟作何想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