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山美人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篇 第六章 制霸 第十二节 游说风云(2)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干咳了一声,尼尔森心中有些不悦,他自然清楚马哈德和安达科两国对青米兰王国向西疆出售大型军船一事一直持有异议,曾经多次和王国交涉要求重新考虑向西疆出售大型军船一事,在他们看来,西疆海军力量在大南洋上的迅速膨帐将会大破一直比较平静的军事青衡,甚至会对包括米兰王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形成挑战,所以他们要求米兰对这个问题应当慎重处理,不应草率行事。

    但尼尔森却清楚现在米兰需要面对并不是远在西方的西疆,而是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倭人,吞并了琉球群岛、勘察加岛以及宝岛的倭人现在已经在三地进行全面开发,不但在接受了宝岛上的军港,海上力量迅速扩张,而且还从倭地本土迁入大量倭民进行垦殖,加上司徒泰与倭人结成战略同盟,倭人频频在泉州外海一带活动,甚至开始窥伺北珍珠群岛上的葫芦岛军港。葫芦岛军港虽然北唐河帝国长期租用,但主权却是属于米兰王国,现在唐河帝国海军力量已经在内战和被倭人偷袭中扫荡一空,残余海军力量十不存一,根本无法承担起海防责任,这样抗衡倭人的重任就全部押在了三国同盟尤其是米兰王国肩上。

    现在米兰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倭人的威胁,这个问题才是米兰乃至整个三国同盟的最大祸患,但是马哈德和安达科两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西疆人在大南洋上海军力量地发展问题上,这让尼尔森很是不满。不过鉴于两人都同盟中的重要人物。尼尔森也不好过分讥讽对方,唯有耐心解释。“二位,介休先生方才都说了,西疆之所以花大力气发展海军是因为他们原来没有出海口。也就没有海军,现在刚刚成为大南洋沿岸国家,投入精力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二位不必过分担心,眼下西疆既然已经愿意和我们三国同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就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了。我个人以为目前真正威胁大东洋和大南洋安全的是那些该死地倭人,相信二位也一样感受得到现在倭人的嚣张气焰。纵观这几年里倭人在大东洋上的表现,从侵略多顿人的库克群岛和新月半岛开始,抢占唐河帝国的琉球群岛、堪察加岛。最后又夺取了宝岛,其侵略行径可谓无人能及。尤其是现在倭人一边大力移民宝岛进行垦殖,一边全力扩建高垄军港,这已经对整个大珍珠群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化解应对甚至铲除这种威胁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这一点我相信二位同样能够意识到才对。”

    凯顿和莫洛甫二人都能够听出这位米兰王国副相语气中的不满,很显然,米兰人不想把刚刚入港的四方构建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议题岔开。在米兰人眼中,倭人的威胁远远大于相距甚远地西疆,尤其是侵略成性的倭人对大珍珠群岛表现出来地兴趣让米兰人更是寝食难安,而北珍珠群岛就在米兰王国眼皮子底下,若是被倭人趁机攫取,那真可如一根匕首牢牢顶在米兰人的喉咙上了,这是米兰人绝对不能容忍出现的情况。但马哈德和安达科两国虽然也意识到倭人的威胁,但他们认为同样不能忽视西疆人在大南洋上的崛起,当然现在西疆人派出了眼前这位外务署外洋司司长来表达善意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至少西疆人表达出了愿意与三国同盟共同应对倭人的意愿,虽然是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地点,但只要是打击倭人的势力。他们都是乐于见到地。

    “是啊,尼尔森大人说得是,现在倭人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海上都表现出来了相当强烈的扩张欲望,现在倭人在新月半岛、堪察加岛和宝岛大力移民,在新月半岛和堪察加的移民分别达到了十万和三万,而在宝岛的移民更是超过了二十万,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加强他们在这几个地方的整体力量。根据我方获得情报,倭人已经和司徒泰就泉州港和登州港的租借问题进行交涉,据传他们还要求在金陵河港租借码头。这些都是我方不能接受的,另外根据我们在大南洋上获得的情报,倭人地情报收集船已经在马汶群岛出现,看来倭人已经把魔爪伸向了大南洋,这一点也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王介休扫了一眼有些尴尬的凯顿和莫洛甫二人,他不想因为这个问题而让各方不睦,这不符合己方地意图,所以有意岔开话题,为了增强各方同仇敌忾的心理,王介休甚至有意将倭人在帝国内部的活动情况也透露出来,至于倭人在马汶群岛的活动却是自己有意夸大了一些,目的也是要提醒凯顿和莫洛甫二人把注意力放在各了后院,别一心把心思放在别人的地盘上。何况这倭人在大珍珠群岛的活动并非虚言,而在马汶群岛上的活动也是确有其事,只不过自己把他们的活动范围稍稍扩大了一些罢了。

    王介休的话却着实让凯顿和莫洛甫二人大吃一惊,倭人在唐河帝国内地的活动以及与司徒泰的暗中勾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倭人这种极度实用的势力,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绝对不可能甘心为你所用,但是倭人的魔爪伸到了马汶群岛却是二人第一次听到,要知道马汶群岛已经在大南洋中心位置,而以倭人现在控制的地区,要达到马汶群岛,必然穿越大珍珠群岛和更南面的加罗林群岛,而这些群岛都控制在马哈德大公国和安达科公国手中,这就意味着倭人的势力已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