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中心地带的昌德宫建于朝鲜李氏王朝第三代王——太宗时期,意味让发扬“德”道,流传后世。(《大长今》中王宫的场景选择在这里拍摄)
昌德宫的后园“秘苑”是与昌德宫同时建立的,附近的昌德宫敦化门右侧的锦川桥,据说建于太宗十一年(1411年),是汉城的石桥中最古老的。昌德宫的正殿——仁政殿是举行王位登基仪式、接见外国使节等国家重要活动的地方。以日月五岳图为背景的仁政殿,现在正是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接见中华靖海王使者的现场。
光海君李珲是现实主义者,实际上李氏王朝历代国王都是现实主义者。由于朝鲜国处于我赫赫天朝与野心勃勃倭国之间,李氏历代国王对现实**情况都非常敏感,向强者妥协以及与弱者保持关系,这类踩钢丝一般的**伎俩,他们都非常擅长……
陪同光海君接见使者的是右副承旨李元翼。此公已经73岁,是扶持光海君上位的所谓“大北派”首领之一,朝鲜百年党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字公励、号梧里。他乃朝鲜太宗之子益宁君四世孙,是朝鲜旁系王族。李元翼历任了刑曹参判、大司宪、户曹判书、礼曹判书、吏曹判书兼都总管、知义禁府事等官职,可谓朝鲜政坛元老。“壬辰倭乱”爆发后与金命元等人镇守平壤。平壤陷落后组织义军打击日军,帮助明将李如松收复平壤,立下战功,受封为明朝的“崇政大夫”。
朝鲜国国王的权力实际上被两班贵族所限制,很多时候都是得依靠这些政坛元老人物来统治国家。因此,在严格遵守儒家尊卑等级观念的李元翼坚持下,光海君高高坐在王座上,竭力保持威仪,看着中华靖海王的使者曾山、颜思齐等人步入大殿……
曾山是为了朝鲜国投降一事紧急从台湾赶来的。
颜思齐的第五师现在控制着大同江以北的北朝鲜,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北朝鲜的盖马高原实在难以通过,颜思齐早就带着部队打入建州女真部的地方了。尹峰深怕他在朝鲜北方待着无聊而生出事端,命令他陪同曾山去见朝鲜国王。
颜思齐很不乐意干这趟活,他陪着曾山满心不高兴地走入昌德宫仁政殿,见两边朝鲜文武百官神态各异地看着他俩,挺起胸膛昂首大步走向前。几名礼部引导官忽然发现这个海寇军的将领自顾自地大步流星超越了他们,一阵慌乱,赶紧趋前想拦住这个不懂礼仪的蛮子……颜思齐见有人挡住自己,怒气冲冲地说:“尔等意欲何为?”
“这位上国使者,见我国国主,需得下跪……”
“去你的!我颜振泉平生只跪拜父母与我家大王,你家国主是什么东西?”
两名朝鲜礼部引导官吓得脸色惨白,无助地面面相觑。朝鲜国众大臣也是脸色大变,互相面面相觑,却无一人出声。
此刻的昌德宫外,1000余装备了大炮燧发火枪的黑盔黑甲的中华军士兵把整座宫殿包围着。整个汉城内外,全都在中华军步军与水军的控制下。朝鲜国的一干大臣,谁都不想惹来杀身之祸。
曾山上前拉住颜思齐:“算了,不要为难这等小官了。”
他上前向朝鲜国王拱手道:“我乃中华靖海王使者,为订立双方盟约一事而来觐见国主……”
“你等为何不跪拜国主?”
说话的声音显得苍劲而有力,正是站立在国王左下手的“大北派”领袖李元翼。
见有人开了头,一名朝鲜文官跳了出来指着曾山大喊:“你家主公不过是天朝一总兵官而已,自称为王,实在是大逆不道,乱臣贼子而已。你们有何资格站立在此处!”
朝鲜国王光海君脸色发白,在上首并无言语。却见朝鲜文武百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际,又有几人跳出来说话:“天朝叛逆,何敢在此放肆!”
“尔等海寇,无端犯我天朝藩属疆界,不日天朝大兵至此,必会为我国做主!”
曾山忽然明白了:这朝鲜人在军事上吃了亏,现在是有预谋地打算在礼仪上扳回一局……现在的这种场面,明显是有计划刻意而为的。
他看了看脸色铁青的颜思齐,微微点点头。颜思齐冷笑一声,从腰间拔出中华军军官专用的镀金燧发手枪,上前几步,“呯!”地一下,几乎是顶着对方脑门,将那名第一个跳出来发言的朝鲜文官一枪击毙。
仁政殿内外顿时鸦雀无声,只有这枪声似乎还在大殿屋梁间回响。
“噗通!”那名文官身子倒地,脑袋撞在地板上,暗红色的血顿时流趟了一地。
大殿内的所有人都被这种骇人听闻的举动吓呆了,刚才还大言不惭的一干朝鲜官员,当场有几人吓晕过去……
殿外稍稍有点骚动,很快也就平息了,几名和中华军士兵手持上好了刺刀的火枪,冲进了仁政殿大门,无声而且迅速地在大门口两边一站。
曾山皱皱眉头,他本来只是暗示颜思齐动手教训一下那几个喊话的文官,没想到颜思齐一出手就是这样暴力,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心底里叹口气。
颜思齐大声道:“此人妖言惑众,意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