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网回到黄河北岸已经很困难了。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的吉村三郎来到大树下,叫来行军参谋拿出地图研究了好一会之后,望着远处巍峨的嵩山峰峦吉村沉吟半响之后,下令部队扔掉所有的重机枪和其他移动困难的重装备,每个人携带四天的干粮和足够多的单兵弹药迅速向嵩山深处退去。
吉村的果断撤走非常正确,他们走后不久一组明军特种兵来到这一带发现了这队日军留下的重武器和食宿之后的痕迹。经过带队军官上报说丛林中不久前有一支清军部队从这里撤走。行进方向有可能是大山深处。
这个情报起初并没有受到重视,因为明军这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黄河一线的歼灭战上,只用河南军区的原有部队和不满编的一个装甲师以及一个摩托化轻步兵师的部队显然还不足以聚歼一百多万的清军过河部队。
跟在后面后面的一个重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以及令清军地面部队恐惧万分的明军空军才是最终彻底毁掉清军抵抗下去信心的决定因素。
全金属结构的中型俯冲轰炸机发出近乎怪叫的声音从天而降,十几枚航弹均匀地散布在近千米的方位内,密集的清军阵营中到处布满这种航弹留下的几米深的大坑。弹坑里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零碎的枪支,被迫挤在这些弹坑里的清军士兵们麻木地呆望着前方某个地方。
强行穿插的明军装甲部队跟原来被围的明军合兵一处,将近80万明军部队在空军的协助下逐渐把一百多万的清军分割压缩在靠近黄河的四个狭小区域地带内。这个区域内一棵炮弹落下就会有几十人丧命,更多的人受伤。北岸的清军少数部队拼命想要在河面架设浮桥和派出仅剩的部分船只希望可以接济或者解救一部分清军部队回到北岸,可是在明军强大的炮火和全天候飞行的明军空军面前只能是望河兴叹。
越来越多的清军冒死冲出军营跑到明军的面前跪地投降,三天之后,也就是12月18日的下午,第一块被围地域的清军将领派代表举着白旗出来洽谈投降事宜。明军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没有祸害过大明百姓和残杀过明军俘虏的所有人不论官职高低都会保证绝不杀害和虐待。
六天之后,最后一伙坚持不投降的被围清军在死硬将领被手下干掉之后也打起了白旗,被围在里面的日本参谋团军官除了被清军抓住准备到明军那里请功的之外其他日本人均在清军投降前自杀身亡。
16日清晨的时候,嵩山深处的一座道观大门外,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在15日夜间就已经来到这里的吉村联队因为怕惊动明军部队因而没有在晚上行动。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们已经屠灭了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经过夜间侦查已经发现这个道观不远处的山脚下还有一个大约有人家近百户的山村,为了防止夜间行动会有人趁机逃脱泄露部队行藏,所以把行动时间推迟到16日凌晨天色快亮的时候。
日军的训练有素在这种危急时刻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同样是新上战场的士兵但平时的严格训练和令行禁止使得所有日军军官对所有的士兵拥有绝对的指挥权限,而对于士兵来说执行军官的每一道命令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发生任何突发事件的时候,士兵最依赖的就是他们朝夕相处无比信赖的下级军官。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以及绝对严格的素质训练成为日军以强悍能忍著称的重要原因。一句话就是日军的普通士兵对上级的盲目信赖和绝对服从是日军猖獗一时的基础和根本。而这显然不是像很多后世人认为的那样是大和民族的劣质本性如何如何,这是绝对严格的长期强化训练之后积累的高级反射的结果。“训练有素”四个字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些真正训练有素的日本士兵们在军曹和小队长们的带领下一直隐蔽在又湿又冷的丛林中,严格地执行每一个简单的命令。在晨曦的光线从树林的间隙射进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所有士兵轻轻起身,轻轻地尽可能不发出声响地慢慢活动着被一夜山风吹的僵硬酸痛的各个关节。一千多人的队伍中没有一个人发出更大的声音,更没有人说话。
吉村派一个大队还要多的主力四下围住山脚下的山村,自己亲自带领一个中队的士兵包围了三面绝壁只有一面有路可走的道观。
吉村选择的是一条艰难但又十分安全的线路,他要从嵩山进入伏牛山再翻过秦岭,这样从深山中一路闯过之后就可以到达秦岭以北的清军势力范围。吉村的计划很大胆也很正确,因为黄河沿岸明军控制地区明显是一条死路。吉村的小部队想要从那里过黄河显然不太可能。向东是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因此向西翻过大山是这股日军唯一的选择。这一带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明军的大部队即便是知道了有一支部队在这些大山里也无法进山搜索。只要他把一路上遇到的山村全部剿灭就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安全地区。
吉村唯一的错误是忘记了自己和自己的部下是一群日本人,是已经被武汉行营总管柳清扬判了死刑的日本人。他现在更不知道是,因为他的这一选择和疏漏使得未来的明军增添了一只猛虎,这只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