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头兵出身,十五岁因家贫弃学从军的熊况山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南明北清在河南一带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边境冲突。这时的熊况山已经是一名代理排长,但由于没上过军校因此军衔还只是上士。
在明军准备充分之后向清军发起了反击,熊况山带领自己的部下负责穿插到敌后策应主力正面进攻。但是这次反击是一次鲁莽的决定,大批清军正严阵以待设置好圈套等着明军来上当。
熊况山指挥的的小分队在插入敌后的时候因为向导被清兵射杀而迷失了方向,部队也由八十几人减员到不到六十人,在豫西的伏牛山里面转着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期间他收拢了差不多三四百明军各部的掉队兵和溃兵。在询问当地居民知道自己的大致方位时他们已经深入敌后一百多公里,此时明军的反击战已经结束,大批明军部队中了清军的埋伏而遭遇惨败。而这次战斗对于熊况山和他的部下们来说才刚刚开始。
第一次战斗是在这几百残兵弹尽粮绝的时候,在一个小镇的外面居然伏击到了一支押送缴获的明军辎重的清军运输队。他们在迂回到距离边境地区四五十公里的时候,接近了一处关押刚刚俘虏的明军的战俘营。这些被俘的明军大约有两千多人。而负责看押的清军却只有不到二百人。
经过侦查在了解了战俘营的大致情况之后,身为这只明军残军部队最高长官的熊况山决定趁夜间偷袭这座战俘营,拯救自己的明军兄弟们。这个勇敢果断的决定改变了这个豫西农民儿子的一生。
这里关押着所有这次战斗中俘获的明军高级战俘,由于清军要等候一位亲王的视察,所以一直没有将这些俘虏向后方运送。熊况山组织的这场夜袭战非常成功,这是明军组织的最接近现代特种作战的一次成功战例。负责看押的清军全部被击毙或被俘,无一漏网。明军俘虏中最高军衔的是一名少将,这名少将是明朝皇室人员,这次来到边境原本是来获得一点军功好为下一步进入军令部担任高级长官做晋级台阶的。没想到整支部队被早有埋伏的清兵包了饺子。
所谓祸兮福所伏,熊况山这只小部队偏偏就在清军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出现在这座战俘营附近。偏偏熊况山这个愣头青就敢于在敌后的复杂情况下对这座营地发起迅猛夜袭。明军以极小的代价解救了两千多名自己人之后其实形势并不乐观,他们距离自己的国境还有五十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想要以不到三千人的疲惫之军强行穿过清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重兵防御无疑是痴人说梦。
可是这人的好运来了是什么也挡不住。审问俘虏时竟然得知原定要来考察的清朝亲王居然要在第二天上午就来这座战俘营。在手忙脚乱地准备了一番之后,毫无戒备的清虏亲王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到战俘营之后被毫无悬念地全部俘获。在获得这些人质之后,回国的方案制定的非常完美。无奈的清朝付出了大批钱财和释放了几万明军战俘之后才最终接回了那位被俘的亲王。与得胜的清军大为沮丧相对比的是几乎完败的明军这一次的收获竟然比一场胜利获得的结果还要更令人振奋。
消息传遍整个南明之后举国沸腾,渴盼英雄的大明人民在刚刚经历了一场难以忍受的失败之后没几天,居然又得到一次超乎寻常的意外之喜。熊况山一夜之间成为民族英雄,而他直接救出来的两千人和间接救出来的几万人都是明军的主力部队。这些人中有大批的贵族子弟和军界世家子弟,这些家庭在自己家人被俘之后正在绝望之际突然间喜从天降。熊况山和他的小部队无疑成为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家族势力的座上嘉宾。
熊况山被保送到最高军校学习三年,军衔从上士直接跳级到少校。这是明军军制改革之后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从此之后一战成名的他青云直上,十年之后出身贫寒但是有胆略知权谋的熊况山终于成为大明最年轻的一省督军。并且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九年。在这位熊督军手中汉中军区、豫西军区和豫东军区成为南明边兵各军区中最有战斗力和装备最好的三支部队。边境也一直被牢牢地控制在秦岭到黄河一带,使得这一地区的清兵虽然集结了重兵但面对强势的明军却只能采取守势。
位高权重的熊况山极会做人,因此他虽然没有雄厚的势力背景但却一直得到两位南明皇帝和内阁历任首辅的充分信任。原本贫富不均发展极不均衡的鄂省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南明最稳定也最有活力的一片乐土。
柳清扬就要去拜见的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