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后。
高高的山顶,来回摇曳的树木少了许多,不时传出的微声却没有变弱。
正是正午时分,一只觅食的雀鸟忽然站定,蓦然飞起,几步之外,一条觅食的腹蛇也忽然立起,倏地窜开。几秒之后,伴着沙沙的声音,蝮蛇潜伏的漆黑甬道深处,一条略有些干瘦的手臂忽然伸出,抓住了雀鸟刚刚驻足的树枝,很快,手臂另一头,蝮蛇刚刚吐信的同一平面,宜伦楚的脑袋也忽然冒了出来。
“呼……呼……”
重新见到熟悉的灼热阳光铺满大地,宜伦楚使劲地喘息几口。忽然之间,这位左顾右盼的中年农夫,不由自主地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
脚底下,到处一模一样,仿佛永远看不到尽头的热带雨林终于产生了变化:一直到视线能够触及的遥远尽头,一条土黄色的带子均匀笔直,它仿佛利刃一般,将两旁千篇一律的浅绿深绿橄榄绿,淡绿亮绿酒松色,通通毫不留情地剖成了两个部分。
这样就到苗英公路了么?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尽管早已感觉周围的景色越来越熟悉,宜伦楚还是不敢相信地揉了揉忽然被强光刺激的眼睛。同时,由于不自觉地过分用力,农夫另一只握住树枝的手掌关节,也已经捏得白。
这样就到苗英公路了么?
告别泪水涟涟地妻子,告别老旧破落的小屋,告别很快成熟的庄稼,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跋涉攀行,奔波劳碌,宜伦楚已经度过了四天四夜。
太长了么?
不。太短了!
这仅仅是过去不到一半地时间。
尽管目不识丁。迟钝呆板。不过。超乎思想地速度。仍然使宜伦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巨大地改变。就在眼前。巨大地改变。即将生。
或说。正在生。
毫无问。这是一段相当辛苦地路程。
沙毫的描述非常贴切,草草开辟的新路确实很是简陋粗糙。经过了十几座山头的十几条“甬道”,宜伦楚的脑袋,已经塞满了千篇一律的仄仄阶梯、阴暗小径、凹凸地面,甚至,由于热带日照充足,能量充沛,宜伦楚还许多次因为头顶垂吊而下,明显刚刚砍伐,同时也明显刚刚生长的荆棘减慢速度。
不过,同样也正如沙毫的描述,这些通道确实很是安全迅捷。许多看起来相当陡峭地阶梯,真正踏足的时候,并不会使人胆战心惊;许多看起来狭窄难行的拐角,真正行走的时候,并不会使人局促拘偻。
直接,实用,舒服。
这并不是宜伦楚一个人地感受。
一路行来,从数百名农夫的数百张嘴中,宜伦楚已经听到了无数更加夸张,也更加真挚地感慨赞叹。这也是宜伦楚开始产生记忆以来,第一次在曲折偏僻的荒山小径,见到超过坟墓数量的鲜活人类。
稍事歇息,稍稍理了理思绪,宜伦楚往身后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望了一眼。作为无数普通农夫中最为普通的一员,宜伦楚自然不懂得什么叫“回眸顾盼”,也不明白所谓的“离别愁绪”,它仅仅出自习惯,并且很快收回。
这名老实巴结地乡巴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他的背后,就是这些老山,这些老树,这些乱七八糟,原始落后地枯燥景象,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视线之中。
然后,他走下了同样草草开凿地简陋山坡。
清晨矿业很容易寻找。
刚刚走下山坡,宜伦楚第一眼就看到了沙毫描述的巨大招牌。它大约两个人高,上面没有涂画任何与宜伦楚这种农夫不可能产生交情地冰冷文字,只绘着一只巨大的方向箭头。
收回打量巨大招牌的目光,宜伦楚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笔直走往大约百米之外的十几间木屋。
这些木屋占地不大,明显出自同一种规格设计。它们均匀分布,簇拥着中间一座特别大的房子,房子四周留出了很大的空地。
此时,站在空地的阴影范围之内,七八名男子正在彼此交谈。距离越来越近,宜伦楚的视线也越来越清晰。半分钟左右,这名初来乍到的农夫注意到,空荡荡的空地上,正在谈话的男子有老有少,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不过,他们都穿着一模一样的浅绿色鞋子,浅绿色裤子,以及一模一样的浅绿色衬衫。
注意到他的到来,两位原本谈话的男子相互对视,很快走了过来。
不由自主地,宜伦楚握紧了包裹,稍往后藏。这只包裹年代久远,由于多次洗浆,它的表面已经褪成了灰白的颜色。比起刚刚出的时候,这只本来就不大的包裹更是干瘪了许多,除了剩下的一点点食物,还装着家里一点点可怜积蓄的极小部分。
这也是来自村的宜伦楚,终于翻越了十几座山头,离开了无数华夏人都会评为“原始”的热带雨林,来到了紧贴苗英公路的清晨矿业时,除了小小的希冀和卑微的期盼之外,携带的所有物品。
思虑之间,两名男子已经走到了宜伦楚的几步之外。
“郭……”
左边的男子上了年纪,他的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