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国际会议。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17卷本《郭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7年5月27日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问“言者有罪还是无罪”时,他说:“无罪者的言者无罪,有罪者的言者还是有罪的。”
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59年~1960年,郭沫若先后创作了以“翻案”为主旨的历史剧《蔡文姬》与《武则天》,极力美化曹操与武则天的历史形象。
1962年,为了纪念郑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创作了电影剧本《郑成功》,但因不久后即爆发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摄。
1962年,写有《关于秦良玉的问题》。
1966年文革爆发,郭沫若发表谈话:“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段谈话常被后人指责:郭沫若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谈话内容流传到国外后,对郭沫若在各国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966年8月24日参与挖掘定陵。
1971年,郭沫若发表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书中过于美化李白,贬低杜甫,为人诟病)。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也曾赋诗赞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在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郭沫若悲痛欲绝导致病情恶化,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抱病坚持前往北京医院,向周恩来遗体告别。
1978年3月,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报告(内容实为原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干部胡平起草),号召知识分子钻研学术,迎接“科学的春天”,引起与会人员强烈反响。
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